駡诃的意思、駡诃的詳細解釋
駡诃的解釋
斥罵。 明 徐渭 《贈光祿少卿沉公傳》:“﹝ 沉鍊 ﹞乃削木為 宋 丞相 檜 象,旦莫射捶之,隨事觸景,為詩賦文章,無一不慨時事,駡訶姦諛,懷忠主上也。”
詞語分解
- 駡的解釋 駡 à 見“罵”。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诃的解釋 诃 (訶) ē 〔诃子〕常綠喬木,果實像橄榄,可入藥。亦稱“藏( 同“呵”。刵 )青果”。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駡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釋
駡诃(拼音:mà hē)指斥責、責罵,帶有嚴厲批評的意味。該詞在明代文獻中可見使用,例如徐渭的《贈光祿少卿沉公傳》中,描述沈鍊以木刻秦桧雕像并捶打,同時通過詩文“駡訶姦諛”(斥罵奸詐谄媚之人),表達對時事的憤慨和對君主的忠誠。
2.語境與用法
- 曆史用例:主要用于書面文言或古典文學中,常見于對奸佞、不義行為的批判。
- 現代使用: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以“斥責”“責罵”等詞替代。
3.相關說明
- 近義詞:斥罵、呵斥、譴責。
- 反義詞:贊揚、褒獎、稱頌。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贈光祿少卿沉公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駡诃是一個漢字詞,讀音為mà hè,意為謾罵、責罵。它由馬部和革部兩個部首組成,馬部的拆分部首為馬,革部的拆分部首為革。駡诃共有14個筆畫。該詞作為漢字源自古代,其繁體寫法為詬譊。
在古時候,駡诃具有一種更古老的漢字寫法,總體結構基本相同,但每個字的形狀略有不同。例如,駡的古字形為馬咳,诃的古字形為革可。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形狀逐漸簡化,最終發展成現代的駡诃。
下面是一些使用駡诃的例句:
1. 他聽到對他的駡诃,立刻反駁了回去。
2.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從不追求謾罵和駡诃。
3. 她被他的駡诃言辭傷害到,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駡诃的一些組詞可以有:
1. 謾罵:用粗野、惡言惡語對人進行攻擊或辱罵。
2. 責罵:因對方的過錯或不當行為而進行的訓斥或批評。
3. 辱罵:以言語或行為對人進行侮辱或輕視。
4. 诋毀:公開或私下中傷或诽謗他人,損害其聲譽或信譽。
5. 痛斥:以尖銳、激烈的措辭批評或譴責他人的錯誤或罪行。
與駡诃近義的詞包括:
1. 咒罵:以咒罵的方式進行侮辱或辱罵。
2. 辱罵:以辱罵的方式進行侮辱或辱罵。
3. 謾罵:以謾罵的方式進行侮辱或辱罵。
與駡诃反義的詞可以有:
1. 稱贊:對他人的行為或品質表示贊揚。
2. 贊美:對他人的優秀品質或成就表示崇敬和稱贊。
3. 褒獎:對他人的勇敢行為或優秀成績給予表揚。
總之,駡诃是一個常用于描述人們惡言謾罵、責罵的詞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屬于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經過簡化後的寫法。與駡诃意義相關的一些詞語有組詞、反義詞和近義詞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