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樷 ”。 1.一簇簇;叢聚。 南朝 梁 劉孝勝 《詠益智詩》:“連叢去本葉,雜和委雕盤。”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希深新秋會東堂》:“并蒂榴房熟,連叢桂蕊香。” 清 彭孫贻 《五色雞冠》詩:“ 祝翁 仙窟慶雲多,綺繢連樷出錦窩。”
(2). 漢 孔臧 将所著賦與書附于《孔叢子》後,世稱《連叢》、亦稱《續孔叢子》。 宋 宋鹹 《<注孔叢子>序》:“名之曰《孔叢子》,蓋言有善而叢聚之也。至 漢孝武 朝,太常 孔臧 ,又以其所為賦與書,謂之《連叢》上下篇,為一卷,附之于末。”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連叢》, 孔臧 《續孔叢子》也。”
“連叢”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字面意義:叢聚或簇擁的植物形态
二、文獻學專指:孔臧續編的典籍 特指漢代孔臧将個人著作附于《孔叢子》後的續編文獻,亦稱《續孔叢子》。據宋鹹《注孔叢子序》記載,孔臧将賦與書信編為《連叢》上下篇,附于原書末尾,形成“善言叢聚”的編纂傳統。清代方以智在《通雅》中進一步确認了這一文獻關系。
兩種含義均體現“叢”字“聚集”的核心語義,前者為自然形态的具象表達,後者為文獻編纂的抽象延伸。
連叢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樹木、花草等聚集在一起的景象。具體來說,連叢意味着樹林中或花草叢中連綿不斷、分布密集的景象。
連叢由兩個漢字構成,拆分部首分别是“辶”和“月”,拼音為“lián cōng”。它的部首“辶”表示“辶”部首,而“叢”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月”和“從”構成。連叢的總筆畫數為14筆。
連叢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最早的記載見于西漢兒童讀物《千字文》。它的繁體字形狀為「連叢」。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連叢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古代連字一般呈正方形,上面是“辶”,下面是“叢”,相比現代的連字更為方正。
1. 山上的連叢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
2. 晨霧中,湖邊的水仙花連叢開放。
組詞:花叢、草叢、樹叢、竹叢、林叢等。
近義詞:叢集、聚集、成群。
反義詞:孤立、分散、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