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後已的意思、死而後已的詳細解釋
死而後已的解釋
[until one’s dying day; to the end of one’s day;do not give up until death] 到死後方才停息。謂盡獻一切力量
他為群衆操勞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詳細解釋
到死才罷休。形容終身奮鬥。《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漢 東方朔 《七谏·初放》:“竊怨君之不寤兮,吾獨死而後已。”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必竭力前進,死而後已。” 清 顧炎武 《與人書》六:“故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詞語分解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 已的解釋 已 ǐ 止,罷了: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 表示過去:已經。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已忽不見。 太,過:不為已甚。 古同“以”。 未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死而後已
“死而後已”指直到生命終結才停止,形容為完成責任或理想奮鬥終生、奉獻到底的精神。該成語出自《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
-
字面解析
- 死:生命終結;而後:之後;已:停止。字面意為“直到死去才停止”,強調堅持至生命最後一刻。
- 古漢語中“已”多作動詞,表終止(如《漢語大詞典》“已”字條釋義。
-
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終生不渝的奉獻精神,多用于事業、職責或理想。如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現代語境中,突出責任擔當與堅韌意志(《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典故與權威釋義
- 《論語》溯源:曾子以“死而後已”闡明士人肩負仁道使命的持久性(參考《中華成語大辭典》。
- 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竭盡心力,至死方休。”
《成語大辭典》:“比喻奮鬥終生,獻出一切。”
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已"字條(漢典網)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 《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網絡擴展解釋
“死而後已”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為完成某種責任或使命奮鬥終身,直到生命結束才停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 基本含義:指一生努力奉獻,直到去世才停止。其中“已”意為“停止”,強調持續終身的奉獻精神。
- 出處:最早出自《論語·泰伯》,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後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進一步傳播了這一成語。
用法與結構
- 語法:緊縮式結構,可作謂語、賓語或分句,含褒義。
- 適用場景:多用于贊頌為事業、理想或他人奉獻終身的精神,如形容科學家、革命者等。
延伸解讀
- 近義表達:常與“鞠躬盡瘁”連用,強化“竭盡全力直至生命終點”的意味。
- 文化内涵: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任重道遠”的責任觀,以及“仁”的終極追求。
例句參考
- “他為國家發展殚精竭慮,真正做到了死而後已。”
- 諸葛亮的名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後出師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便賴變色并無二緻逼突布飲草草收兵赪然春山如笑彫傷地皇笃而論之房勞發市風雨不測扶搖直上拊噪挌鬭鲠谔河姆渡文化畫符念咒回鹘文貨力剿殄結根禁戒燼滅既死魄九天采訪使者嵁絕瞰瑕伺隙靠得住狂暴匡直窺算捆翻爛潰礧石伶人梨庶磨勘南陔旁死霸旁文剩義披毛求疵僑郡青韶慶室癯仙腮幫詩樂濕疫水兕順杆爬訟刑騰文嗢咿午安惡直丑正校刀手小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