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til one’s dying day; to the end of one’s day;do not give up until death] 到死後方才停息。謂盡獻一切力量
他為群衆操勞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到死才罷休。形容終身奮鬥。《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漢 東方朔 《七谏·初放》:“竊怨君之不寤兮,吾獨死而後已。”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必竭力前進,死而後已。” 清 顧炎武 《與人書》六:“故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死而後已”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為完成某種責任或使命奮鬥終身,直到生命結束才停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後出師表》等文獻。
《死而後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死後就沒有了。它用來形容人死後再也沒有任何機會,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死而後已》由四個部首組成:歹、而、口、巴。它總共有11畫。
《死而後已》最早見于《左傳》的《襄公十四年》篇,經過長期的運用後成為常用成語。
《死而後已》的繁體字為「死而後已」。
在古代,「死而後已」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并無太大變化。
1. 他犯下了嚴重的罪行,被************,可以說是死而後已了。
2. 無論是再有才華的人,死後也不能再為世人所知,隻能是死而後已。
死而後已沒有具體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成語搭配使用,如「死有餘辜、死不足惜」等。
近義詞包括「一了百了、了無生趣」等,意思都是指事情結束了,再也沒有其他變化。
反義詞包括「生而為人、生生不已」等,意思是指生命繼續存在,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