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耗力量。《商君書·一言》:“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商君書·說民》:“力多而不用則志窮,志窮則有私,有私則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
“殺力”是一個源自《商君書》的法家治國理念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消耗力量,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指通過消耗國力或民力來實現政治目的,常與“摶力”(聚集力量)形成治國策略的對立統一。
《商君書·一言》提出:“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這裡強調國家需在積蓄力量與消耗力量間平衡,通過戰争或勞役消耗過剩民力,防止民衆因安逸滋生私欲。
這一概念體現了法家通過動态平衡維持統治穩定的思想,與現代管理學中“資源再分配”“危機轉化”等理論有相通之處。需注意不同網頁對原文引用存在異體字差異(如“摶力”與“抟力”),屬古籍版本差異現象。
殺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殺”和“力”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殺 - 木部
筆畫:10畫(殺:4畫,力:2畫)
來源:殺力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襄公七年》:“今吏劓,牛不罷而鼠羸。羸者拘力也,力殺也。”表示剝奪他人的力量,使其無法正常體能使用。
繁體字:殺力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不盡相同,但“殺力”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并無改變。
例句:他的殺力很強,每次打比賽都能取得勝利。
組詞:殺戮、殺氣、殺手、殺害、殺機等。
近義詞:壓制、毀滅力、破壞力。
反義詞:功力、助力、增強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