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力的意思、殺力的詳細解釋
殺力的解釋
消耗力量。《商君書·一言》:“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商君書·說民》:“力多而不用則志窮,志窮則有私,有私則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
詞語分解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 力的解釋 力 ì 人和動物筋肉的效能:力氣。力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視力。生産力。控制力。 物理學上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運動加速或形變:力學。作用力。保守力。 用極大的力量:盡力。力挫。力挽狂瀾。 姓。
專業解析
“殺力”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漢語詞彙,主要在兩個領域有明确解釋:
一、消耗人力物力(軍事、政治領域)
- 釋義: 指過度使用或消耗國家或群體的力量、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導緻國力削弱或民生凋敝。
- 出處與用法: 此義項最經典的出處是先秦法家著作《商君書》。在《商君書·說民》篇中明确提出:“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 這裡“生力”指積聚國力,“殺力”則指消耗國力。法家認為,國家必須善于“殺力”(例如通過戰争或勞役消耗過剩人口和資源),但更要懂得“抟力”(集中力量)和“攻力”(利用力量去進攻),否則一味消耗而不創造或擴張,國家就會衰弱。此用法後世也用于描述過度征伐、勞役導緻國力衰竭的情形。
- 例句: “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疲敝,實乃殺力過甚之舉。” (參考自法家思想研究及曆史文獻分析,如《商君書譯注》等著作)。
-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殺力”的釋義之一。
- 《商君書·說民》原文及其曆代注疏(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系列)。
二、減弱效力(醫藥、化學領域)
- 釋義: 指通過某種方法(如配伍、炮制、稀釋等)降低藥物、毒物或其他物質的效力、烈性或毒性。
- 出處與用法: 此義項常見于中醫藥學、方劑學及煉丹術文獻。中藥配伍講究“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其中“相殺”即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體現了“殺力”的含義。炮制藥材(如蒸、煮、炒、炙)也常以達到“殺力”(減毒、緩和藥性)為目的。
- 例句: “附子生用毒性大,需經炮制以殺其力,方可用于臨床。” (參考自中醫藥典籍如《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及現代中藥學教材)。
- 來源參考:
- 《中醫大辭典》(李經緯等主編)中關于中藥“相殺”配伍關系的解釋。
- 傳統中藥炮制學理論,如《本草綱目》中關于藥物炮制減毒(殺毒力、殺藥力)的記載。
“殺力”一詞的核心在于“削減、消耗、減弱力量或效力”。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在治國用兵層面,指消耗國力民力;在醫藥化學層面,指降低藥物或物質的烈性或毒性。這兩個義項均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并在相關領域沿用至今。
網絡擴展解釋
“殺力”是一個源自《商君書》的法家治國理念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消耗力量,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基本釋義
指通過消耗國力或民力來實現政治目的,常與“摶力”(聚集力量)形成治國策略的對立統一。
文獻出處
《商君書·一言》提出:“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這裡強調國家需在積蓄力量與消耗力量間平衡,通過戰争或勞役消耗過剩民力,防止民衆因安逸滋生私欲。
策略邏輯
- 富國階段:聚集資源(摶力)
- 強國階段:消耗資源(殺力),如對外戰争、大型工程,既轉移内部矛盾又提升凝聚力
- 《商君書·說民》進一步指出:“力多而不用則志窮,有私則有弱”,說明過度積蓄不消耗會導緻國家衰弱。
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體現了法家通過動态平衡維持統治穩定的思想,與現代管理學中“資源再分配”“危機轉化”等理論有相通之處。需注意不同網頁對原文引用存在異體字差異(如“摶力”與“抟力”),屬古籍版本差異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安養悲絲染冰棍兒草剃禽狝策源地抄空兒懲前毖後鸱視串道辍筆搭補打雞罵狗倒茄典衣吊喪敦課奉慕奉詢風狀吩示浮動彙率俯允敷贊幹洗鼛鼛割漆光顯海難監搜交番摎蓼軍壁臉孤拐綿宇民獻木偶馬撓擾餪房培護陪堂生起奪青黃未接清直茕疚訖役人急計生色狼煞年瘦臞蜀國瞬霎索望甜膩膩徒喚奈何脫根惋悒下不去小玉西母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