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騎常侍的意思、散騎常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騎常侍的解釋

官名。 秦 漢 設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 三國 魏 時将其并為一官,稱“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谏過失,以備顧問。 晉 以後,增加員額,稱員外散騎常侍,或通直散騎常侍,往往預聞要政。 南北朝 時屬集書省, 隋 代屬門下省, 唐 代分屬門下省和中書省,在門下省者稱左散騎常侍,在中書省者稱右散騎常侍。雖無實際職權,仍為尊貴之官,多用為将相大臣的兼職。 宋 代不常置, 金 元 以後廢。參閱《宋書·百官志下》《通典·職官三》《續通典·職官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騎常侍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起源于秦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屬皇帝近侍與谏議之職。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職能演變及權威來源三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散騎:指“騎馬隨行”,《漢語大詞典》釋為“侍從皇帝乘騎散行”㊟,強調非固定編列的隨侍性質。
    • 常侍:意為“常伴帝王左右”,《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常備顧問之職”㊟。

      合稱即指常備于帝王身側、兼顧問與騎從職能的侍臣。

  2. 職能定位

    據《通典·職官三》,散騎常侍“掌規谏過失,備皇帝顧問”㊟,兼具谏議與侍從雙重職責,官階顯赫,多由士族名士擔任。


二、曆史演變與權威記載

  1. 起源與演變

    • 秦漢:初為加官(如散騎、中常侍),無實權(《中國曆史大辭典》㊟)。
    • 魏晉:曹魏合并“散騎”與“中常侍”為“散騎常侍”,始為正式官職,隸屬門下省,參與樞密(《晉書·職官志》㊟)。
    • 唐宋:逐漸虛銜化,至元代廢止。
  2. 權威文獻佐證

    • 《晉書·山濤傳》:載山濤任散騎常侍時“屢谏朝政”,印證其谏議職能㊟。
    • 《文獻通考》:稱其“職顯而俸厚,多為名臣所任”㊟,反映其地位之重。

三、學術參考來源

  1. 古籍文獻
    • 杜佑《通典·職官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 房玄齡《晉書·職官志》(中華書局)㊟
  2. 現代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

結語

散騎常侍作為魏晉至唐宋的核心近臣,其釋義需結合“侍從”“谏議”雙重職能理解。權威典籍與官制文獻均佐證其由實權職務漸趨榮譽化的演變軌迹,體現了古代官僚制度的動态特征。


來源說明

㊟ 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中華書局線上資源

㊟ 《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中華書局電子版

㊟ 《漢語大詞典》“散騎”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曆史大辭典》“散騎常侍”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網絡擴展解釋

散騎常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其含義與演變如下:

一、起源與職能
散騎常侍始設于三國曹魏時期,由秦漢的“散騎”與“中常侍”合并而來,主要職責為:

  1. 規谏皇帝:入宮時向皇帝進谏,糾正過失;
  2. 顧問角色:為皇帝提供政策建議;
  3. 隨從侍奉:出行時騎馬跟隨皇帝,處理日常事務。

二、曆史演變

三、地位與特點

四、讀音與别稱

總結來看,散騎常侍是貫穿多個朝代的重要侍從谏官,職能從實權規谏逐漸演變為榮譽虛銜,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的變遷。

别人正在浏覽...

稗官野史罷業北越變體飙馳碧峭藏鈎察察為明朝正疇壟搭夥黨戚幹巛高暮共計鈎婁光被賈禍晷候孤稺海瑞旱芹橫屍遍野鹖鳥河蟹畫毂槐穟畫皮家電交侵解柄機靈鬼金剛堅鲸口勁麗進掃酒言酒語計務絶亡駿馬換傾城狂怒連中賣富差貧木蜜難阻情好容置侍面雙簧帨缡四塵酸酷它腸探路騰貴痛絕問寝視膳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