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苎詞的意思、白苎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苎詞的解釋

即《白紵歌》。 唐 戴叔倫 有《白苧詞》雲:“新裁白苧勝紅綃,玉佩珠纓金步搖。”參見“ 白紵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苎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樂府詩體裁,又稱“白纻詞”或“白紵歌”,其名稱源自吳地(今江蘇一帶)以白纻布制成的舞衣。該體裁最初是配合“白纻舞”演唱的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整理收錄于《樂府詩集》的“舞曲歌辭”類,成為南朝宮廷宴飲中常見的表演形式。其内容多描繪歌舞場景、感歎人生短暫或寄托政治理想,語言風格清麗婉約,常用“質如輕雲色如銀”“狀似明月泛雲河”等比喻形容舞姿與服飾。

從藝術特點分析,白苎詞具備三個核心要素:其一,以七言句式為主,講究音韻流轉,如梁代沈約所作“四坐歡樂胡可陳”便體現了節奏明快的特征;其二,意象多聚焦自然景物與女性形象,形成“舞袖—流光—朱顔”的審美範式;其三,情感表達具有“歡愉其表,哀思其裡”的雙重性,如鮑照《白纻歌》中“人生幾時得為樂”的感慨,實則暗含對時局動蕩的隱憂。

該體裁在文學史上經曆了三次重要演變:六朝時期以描寫歌舞享樂為主,唐代李白等詩人将其改造為抒懷言志的載體,宋代則逐漸轉化為詞牌名《白苎》。清代朱彜尊在《曝書亭集》中仍沿用此體創作,印證了其跨越千年的文體生命力。

權威文獻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卷)對“白苎”的詞條訓釋,以及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五收錄的曆代白纻歌辭。當代研究中,餘冠英《漢魏六朝詩論叢》(中華書局)第四章專門論述了白纻歌的文學流變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白苎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白苎詞是樂府舊題《白紵歌》(或寫作《白纻歌》)的别稱,屬于吳聲歌曲的一種。該詞源于“白苎”(一種苎麻織成的白色細布),因古代舞者常着白苎所制舞衣表演而得名。

  2. 文學形式與内容
    作為樂府詩題,其内容多描繪宴飲歌舞場景或抒發情感。例如唐代戴叔倫的《白苎詞》寫道:“新裁白苎勝紅绡,玉佩珠纓金步搖”,通過服飾細節展現舞姿之美。

  3. 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曾被引申為“拙劣詩詞”的代稱,與唐代賀知章的詩壇轶事相關。但此說法未見于多數權威典籍,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比喻用法。

  4. 詩歌中的意象
    在唐代張籍《薊北旅思》中,“空歌白苎詞”一句,借吟唱白苎詞表達遊子思鄉之情,體現其在詩歌中的情感承載功能。

  5. 音韻與結構
    該詞為三音節複合詞,拼音為bái zhù cí,需注意“苎”字讀音(zhù,非níng)。

白苎詞的核心含義指向樂府詩題《白紵歌》,兼具文學體裁與歌舞場景描寫的雙重屬性。其衍生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流解釋仍以樂府舊題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礙夜拜把兄弟彩樓聰明誤大老德憲地保遞馱抵賬恩錫梵嫂非常時期分朗朗服臧感銘跟勁拱架裹纏寒碎恢豁揮日陽戈腳價焦熱焦皂家聲赍米集泮極圈攔擋浪跄冷臉兒離塵服令攸鄰佑俚室馬術蒙幼木瓜海棠嗯哪千牛仗牽攜窮憤日鍛月鍊射覆牲粢沈湘石榴花水炮順軌铄景泣金松柏後凋大山小山騰駒托熟萬代千秋未素委巷問遂物則溪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