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丘而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遇到困難或阻礙時停止前進,比喻缺乏進取心,滿足于現狀。核心含義為“因困難而放棄努力”。
出處與典故
源自《荀子·宥坐》,原文為孔子所言:“如垤(dié,小土堆)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意為:若有人遇到小土堆仍努力攀登,我願與他同行;若遇到丘陵便止步,我便不再認可他。
結構與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缺乏毅力或消極應對挑戰的行為。例如:學習、工作中遇到瓶頸便放棄,或面對目标時半途而廢。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成語通過“丘陵”與“止步”的對比,生動傳達了對消極态度的否定,鼓勵積極克服困難。其權威解釋可參考《荀子》及權威詞典。
《如丘而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像山丘一樣停下來,形容行動或發展到達某一階段就停止不前。
《如丘而止》的拆分部首是『女』『八』『而』『止』,共4個部首。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數據,「如」字的筆畫數為6、「丘」字的筆畫數為5、「而」字的筆畫數為6、「止」字的筆畫數為11。
《如丘而止》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度勢》一書。《度勢》是戰國時期晏子撰寫的一部政治兵法書,其中記錄了晏子與齊國君王齊桓公的對話。
在書中,晏子用「如山丘之不增高,如大海之不盛水」形容人的行動過于極端或過分追求,不知適度停止或收斂,齊桓公感歎之後用「如丘而止」回應。從此,這個成語流傳下來,作為對過度行為的警示。
《如丘而止》的繁體字為「如丘而止」,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的「如」字沒有現在的撇、捺結構,而是由「女」字下面加上「一」字組成;「丘」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部為一個半圓,下部為兩條橫線,象征山峰;「而」字的「而」部分較為簡化,沒有現在的「⺍」部分;「止」字古代寫法中,左側的豎筆直接連接右側的三橫。
在他事業成功後,不過分追求更高身份和財富,選擇了如丘而止。
如山丘一樣,行如丘而止,過丘而不向,適可而止。
適可而止、合宜而停、臨界止步。
毫無止境、無休止、不停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