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義的意思、率義的詳細解釋
率義的解釋
行義。《左傳·哀公十六年》:“ 葉公 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 杜預 注:“率,行也。” 唐 崔群 《冊太子禮畢赦文》:“忠孝溫文,率義由禮。”
詞語分解
- 率的解釋 率 à 帶領:率領。統率。率隊。率先(帶頭)。率獸食人(喻暴君殘害人民)。 輕易地,不細想,不慎重:輕率。草率。率爾。率爾操觚(“觚”,供寫書用的木簡;意思是輕易地下筆作文)。 爽直坦白:直率。坦率。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專業解析
“率義”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合成詞,其含義需結合構成它的單字“率”與“義”來理解,并在古籍中尋找例證。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遵循道義;為道義所統率或感召。
- “率”在此處讀作shuài,主要含義為遵循、依循(《說文解字》:“率,循也。”),引申為帶領、表率。
- “義”指合宜的道理或行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 段玉裁注引申為“善”)。指符合道德規範、公正合理的原則。
- 因此,“率義”即指行為以道義為準則,遵循道義而行,或指被道義所統率、感召而行動。它強調行為的動機和準則是出于高尚的道德原則。
-
語義側重與語境應用:
- 行為動機: 強調行動的内在驅動力是道義而非私利。例如,“率義而動”指依據道義而采取行動。
- 行為準則: 表示将道義作為行事的根本原則和規範。
- 感召力量: 指道義本身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能使人自發地追隨或響應。例如,“率義之師”指為正義而戰的軍隊,其成員是因認同戰争的正義性而聚集。
- 表率作用: 有時隱含領導者或行為主體本身是道義的化身或表率,其行為能引領他人向善(此義相對較少見,更多體現在“率先垂範于義”的語境中)。
-
典籍例證(重要來源):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三國志》。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了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述志令》),其中提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于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叙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複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歎,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雖然曹操原文未直接出現“率義”二字,但後世史評或相關論述常用“率義”來概括曹操在此文中表達的忠君、守義、維護漢室正統的立場(盡管有争議),以及他麾下部分将領士人追隨他的動機(認為其代表某種道義)。更直接的“率義”用例需查更廣泛古籍,但其核心語義在史籍評論中常見。
- 《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對“率義”有收錄,釋義緊扣“遵循道義”這一核心。
-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 “率義”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評論或仿古的書面語中。其含義通常被更常用的現代詞彙如“秉持道義”、“仗義而行”、“為正義而戰”等所替代。
“率義”意指以道義為行為的根本準則和内在動力,遵循道義行事,或為道義所感召、統率。它強調行為的道德崇高性和原則性,多見于古籍及對其的評述中,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經典語境可追溯至《三國志》 及相關史評中關于忠義、正道行為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率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踐行道義”或“遵循道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行義:指遵循并實踐道義原則,強調将道德規範付諸行動。例如《左傳》中提到“率義之謂勇”,意為遵循道義才稱得上勇敢。
2.詞源與典籍用例
- 源自《左傳·哀公十六年》中楚國葉公的言論:“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杜預注解為“率,行也”,即“率”意為“踐行”。
- 唐代崔群《冊太子禮畢赦文》中“忠孝溫文,率義由禮”進一步體現這一用法。
3.讀音與構成
- 讀音:傳統注音為“shuài yì”(率讀shuài時表“帶領、遵循”義),但現代部分詞典标注為“lǜ yì”,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單字解析:
- 率:此處取“遵循、帶領”義,與“表率”相關。
- 義:指合乎道德的行為準則,如正義、道義。
4.應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形容領袖或士人踐行道義,如“率義師”指率領正義之師。
- 現代可用于強調道德實踐,如“率義由禮”表示以道義和禮儀為行為規範。
5.相關延伸
- 名字寓意:若作為人名,“率義”寄托了正直、遵循道義的性格期許。
注意: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杜預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寳本氐钗頭符長規癡絶出師不利道德經多禮恩分氛瘴杆棘恭素鈎沉鶴補朝服合口後鞭滑扢虀槐膠彈子溷肴挾藏賤目貴耳減師半德賤走假若掎裳連袂績用蠲煩絶甘距趯劻勷曠世逸才朗徹昧履支綿延不斷漂溢遣将征兵啓碇寝牀青翰舟啟問散曲燒毀繩幅社壝受聽索隱行怪它界通疏銅魚符抟人偉志緼奧溫度計五惡趣無盡財吓呆鄉路象貌先令書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