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像事物的容貌。《詩·周頌·清廟序》“《清廟》,祀 文王 也” 漢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 孔穎達 疏:“立宮室象貌而為之者,言死者之宗廟象生時之宮室容貌。”
(2).形象;容貌。《鬼谷子·中經》:“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明 高攀龍 《職方劉靜之先生墓志銘》:“世固不乏修身潔行士也,然往往飭治象貌,不為世訾詬而已。”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 朱女 扮牽牛隨其後,童子象貌,身披蓑衣,右手執柳枝,左手執鼓。”
“象貌”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與語境分析:
本義:模拟事物的容貌
源于古代文獻,指通過模仿或描繪事物的外在形态來表現其特征。例如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時提到“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即通過建築模拟逝者生前的容貌環境。
引申義:形象或外貌
廣義上可指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現,如《鬼谷子》中“象貌而得之”強調通過觀察外貌特征進行判斷。現代用法中,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的容貌、體态等外在形象。
注意:需區分“象貌”與“像貌”。後者(像貌)更側重“長相”,如《辭海》解釋為“容貌”,且現代漢語中“相貌”更為常用。若涉及古籍或特定語境,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象貌》一詞指的是人或物的外貌、形象。它由“象”和“貌”兩個字組成。
「象」的部首是「豕」,總筆畫數為11。它可以作為動詞,表示模仿、仿效,也可以作為名詞,表示一種大型哺乳動物。它的繁體字是「像」。
「貌」的部首是「豸」,總筆畫數為11。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貌」的形狀和「目」字相似,表示觀察和表現外貌的意思。它的繁體字也是「貌」。
「象貌」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常常用「貌」來描述人或物的外形。後來,「象貌」成為一個固定的詞組,專指人或物的外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貌」字的「目」部分放在了上方,表示着重觀察外貌的意思。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演變成了現在我們常見的「貌」字形态。
例句:
1. 他的象貌英俊潇灑,深受女生的追捧。
2. 這頭大象的象貌威武莊重,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組詞:神貌、外貌、形象、容貌、相貌
近義詞:外觀、外表、面貌、樣子、型态
反義詞:内在、本質、内涵、實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