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象貌的意思、象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象貌的解釋

(1).像事物的容貌。《詩·周頌·清廟序》《清廟》,祀 文王 也” 漢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 孔穎達 疏:“立宮室象貌而為之者,言死者之宗廟象生時之宮室容貌。”

(2).形象;容貌。《鬼谷子·中經》:“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明 高攀龍 《職方劉靜之先生墓志銘》:“世固不乏修身潔行士也,然往往飭治象貌,不為世訾詬而已。”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 朱女 扮牽牛隨其後,童子象貌,身披蓑衣,右手執柳枝,左手執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象貌"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核心含義是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外表、模樣。它更側重于視覺上呈現出的具體形态和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象: 本義指大象,引申為形狀、樣子、外觀。在這裡取其“形狀、外觀”的引申義。
    • 貌: 本義指面容、相貌,引申為外表、樣子、外觀。
    • 組合義: “象貌”二字同義複用,強調事物呈現于外的具體形态、外觀特征。它描述的是通過視覺可以感知到的外在形象。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象”和“貌”的釋義及其組合用法。
  2. 核心含義與應用:

    • 指人的外貌長相: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之一,與“相貌”意思相近,指人的面部特征、身材體态等整體外觀形象。

      例如:“此人象貌堂堂,氣度不凡。”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中“相貌”詞條及相關用法,可推知“象貌”在類似語境中的含義。

    • 指事物的外在形态、樣子: 不僅限于人,也可用于描述物體、景象等呈現出的具體外表。

      例如:“這座古塔曆經滄桑,象貌已不複當年。” 來源:參考古代文獻及現代文學作品中類似用法,如描述建築、自然景觀等的外在形态。

  3. 辨析:

    • 與“相貌”的關系: “象貌”與“相貌”意義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使用。細微差别可能在于:
      • “相貌”: 更專指人的面部容貌,使用頻率在現代漢語中遠高于“象貌”。
      • “象貌”: 書面語色彩更濃,其指涉範圍有時可以更寬泛一些,不僅限于面部,也可指整體外形,且可用于非人的事物。但在實際使用中,這種區分并不絕對。
    • 與“形象”的區别: “形象”含義更廣,不僅指外在形态,還常包含内在特質給人的綜合印象(如人物形象、企業形象),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象貌”則更側重于具體的、可視的外表形态。
詞語 核心側重點 常用對象 語體色彩 抽象程度
象貌 具體可視的外表形态 人/事物均可 書面語 較低
相貌 人的面部容貌 人為主 通用 較低
形象 内外綜合印象 人/事物/概念 通用 較高

“象貌”是一個書面語詞彙,主要含義是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外表、具體的模樣形态。它強調通過視覺感知到的外在呈現,既可用于描述人的長相體态,也可用于描述物體的外觀樣子。在使用中需注意其書面語體色彩以及與常用詞“相貌”、“形象”的細微差别。

網絡擴展解釋

“象貌”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與語境分析:

  1. 本義:模拟事物的容貌
    源于古代文獻,指通過模仿或描繪事物的外在形态來表現其特征。例如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時提到“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即通過建築模拟逝者生前的容貌環境。

  2. 引申義:形象或外貌
    廣義上可指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現,如《鬼谷子》中“象貌而得之”強調通過觀察外貌特征進行判斷。現代用法中,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的容貌、體态等外在形象。

注意:需區分“象貌”與“像貌”。後者(像貌)更側重“長相”,如《辭海》解釋為“容貌”,且現代漢語中“相貌”更為常用。若涉及古籍或特定語境,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代文宗白雞年班剝瀑泉步舞草堂讒诋成布成天際粹要擔籠吊棒洞穴斷水嘟囔鋒鍉隔筆簡槐蟻皇士讙咍見方腳闆燋煙浃日戢景盡顇禁得起京畿舊貨舉主坤旦缧絏明聖銘心刻骨木香拿雲手内壼青田石鵲駕擾劫忍俊不住散潰色厲膽薄山道上燈繩尺甚嚣輸賮疏虞鎖頤彈花網址晚晴五衢無骹尊遐方絶壤險巇校判下武邪不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