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钗頭符的意思、钗頭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钗頭符的解釋

端午節避邪的一種頭飾。 宋 陳元靓 《歲時廣記·钗頭符》雲:“《歲時雜記》:端午剪繒綵作小符兒,争逞精巧,摻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撲賣。”亦省作“ 釵符 ”。 宋 劉克莊 《賀新郎·端午》詞:“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清 陳維崧 《齊天樂·端午陰雨和雲臣用<片玉詞>韻》詞:“流年空度,記麝粉釵符,舊關心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钗頭符是中國古代歲時民俗中的特殊飾物,特指端午節期間女性佩戴的辟邪頭飾。該物件由兩部分構成:钗為金銀制成的雙股發簪,符則是用彩缯、絲線或艾草編織的吉祥紋樣挂件,多呈人形、虎形或篆書字符狀。

從文化功能分析,钗頭符承載三重寓意:其一為禳毒驅邪,《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演變至钗頭則兼具裝飾與護身功效;其二象征祈福,《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婦人“钗頭符牌,及镂巧小粽子”,将節令信仰具象化;其三蘊含陰陽調和理念,金屬钗體屬陽,艾草屬陰,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在形制演變方面,漢代已有“五色絲系臂”習俗,唐宋時期隨着金銀工藝發展,逐漸定型為金屬簪體配織物挂件的形制。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累絲金钗可見穿孔結構,應為懸挂符飾之用,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實物形态。

現代民俗研究中,钗頭符被視作端午節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載體,其制作技藝于2009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武漢黃陂地區仍傳承着艾草編符配銀钗的古老工藝,成為研究楚地民俗的活态樣本。

網絡擴展解釋

“钗頭符”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與端午節習俗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钗頭符”指端午節時女性佩戴的一種避邪頭飾,通常由彩色絲帛或紙張剪成小符狀,裝飾在發髻或頭钗上。其名稱由“钗頭”(發飾)和“符”(驅邪符號)組合而成,兼具裝飾與祈福功能。

曆史背景與用途

  1. 端午節習俗: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需佩戴辟邪之物。钗頭符作為端午節特有飾物,用于驅除邪祟、祈求平安。宋代《歲時廣記》記載:“端午剪缯彩作小符兒,摻于鬟髻之上”,可見其曆史淵源。
  2. 制作與形式:多用五色絲帛或彩紙剪成符咒樣式,常搭配艾草、虎形飾物(如“艾虎”),體現節日的民俗特色。

文化意義

“钗頭符”是融合信仰與美學的傳統節俗符號,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歲時廣記》等古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枕百廢待興不周塵垢馳赴癡骨觸觸生純茂打官防大哄大嗡丹羽禱福點茆點派掉色二廟惡惡方分煩慮沸激廢滅拊弦含嚼後悔莫及猴年馬月患氣揮戈返日火日降名踐石葪慸籍帳樂探毛嫱渼陂免臣描眉冥漠排疊屁話屏擋破鼓亂人捶嗆嗆七品琴堂球玉驅妖染神刻骨三點檢市頃食馬湯碗投步推聾裝啞外方内員挽弓為市喔咿儒睨烏文仙韶院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