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探索隱晦之事而行怪僻詭異之道。《漢書·藝文志》:“ 孔子 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顔師古 注:“《禮記》載 孔子 之言。索隱,求索隱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世人以 劉向 作金不成,便謂索隱行怪,好傳虛無,所撰《列仙》,皆復妄作,悲夫!” 明 焦竑 《焦氏筆乘·不事王侯》:“不事王侯,此索隱行怪之所為,聖人不取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舉凡舊日一應索隱行怪之習,荒謬妄誕之談,自不戢而悉泯焉,豈不懿歟!”
“索隱行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出處與引申
該成語出自《漢書·藝文志》中孔子之言:“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孔子借此表達對“為求名聲而刻意隱居或故作怪異”行為的不認同,強調應遵循中庸之道。
用法與特點
示例與語境
清代小說《永慶升平前傳》中曾用此詞描述邪教匪賊“诳哄愚人”的怪異行徑,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諷刺某些人追求虛名或刻意反常規的行為。
這一成語既可用于描述隱逸者故作怪誕,也可泛指責怪行徑,核心在于“刻意求異”的動機,而非單純的行為奇特。
《索隱行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尋找無法理解,難以解釋的事物或現象。它源自于中國古代文獻《列子·仲尼篇》中的一則故事。
《索隱行怪》由4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索”、“隱”、“行”和“怪”。
其中,“索”字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為7。
“隱”字的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13。
“行”字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6。
“怪”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8。
《索隱行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列子·仲尼篇》中,内容是孔子講述了自己在十五歲時向老師請教一些問題,老師用這個成語來告訴孔子一些事情并不是可以簡單明了地解釋清楚的。
《索隱行怪》的繁體字為《索隱行怪》。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不同。根據古代文獻中的描繪,一種可能的寫法是:索(繁體:索)的上部分為一個手的形狀,下面是五個小點;隱(繁體:隱)的上部分為一個象征房屋的形狀,下面是一個人形;行(繁體:行)與現代相同;怪(繁體:怪)的上部分為一個象征心的形狀,下面是一個顯著的“口”字形。
1. 有些科學發現令人《索隱行怪》,難以理解。
2. 這個謎題真是讓人《索隱行怪》,無法找到答案。
1. 索然無味:形容事物乏味、無趣。
2. 行雲流水:形容動作輕捷流暢,連貫自然。
3. 怪力亂神:形容力量非常大,行動不受拘束。
1. 莫名其妙
2. 奇怪莫測
1. 明明白白
2. 一目了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