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vided;suppose;in case;in the event that] 假如
假若這些推論是合乎邏輯的話
(1).如果。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假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向其化也,又何誅焉?”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假若星官不來呵,你着我等到多蚤晚也?” 老舍 《茶館》第一幕:“假若真打起來,非出人命不可。”
(2).即使。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一折:“休休休,人到中年萬事休……假若我便得些自由,沒揣的兩鬢秋,争如我便且修身閑袖手。” 元 劉庭信 《寨兒令·戒嫖蕩》曲:“假若你便銅脊梁,者莫你是鐵肩膀,也磨擦成風月擔兒瘡。”
(3).猶如,好象。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二折:“假若 韓退之藍關 外不前駿馬, 孟浩然 灞陵橋 不肯騎驢,凍的我戰兢兢手腳難停住。”
“假若”是一個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常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中,相當于“如果”“假如”。其核心含義是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前提條件,并引出基于該條件可能産生的結果。
詞義與結構
“假若”由“假”(假設)和“若”(如果)兩個同義語素組成,屬于并列式複合詞,強調對未發生或虛拟情況的假設。例如:“假若時間允許,我會去拜訪你。”(假設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能發生的結果是“拜訪”)。
用法特點
與近義詞的對比
《假若》是一個詞組,表示假設、如果、設若等意思。它常用于句子開頭,用來引導一個假設情況或條件。
《假若》由偏旁部首“亻”(人)和“口”組成,共有8畫。
《假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假”原指似乎、好像的意思;“若”原指仿佛、似乎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假設、如果。
《假若》的繁體字為「假若」。
在古代漢字中,假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價若」,表示估計、仿佛的意思。
1. 假若明天下雨,我們就改為在室内舉行運動會。
2. 假若我是你,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1. 假設
2. 假裝
3. 假日
4. 若果
5. 若有
1. 如果
2. 假使
3. 若是
4. 萬一
真實
實際
真相
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