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曲的意思、散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曲的解釋

[a type of verse] 曲的一種體式,沒有賓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為抒情,寫景,有小令和散套兩種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詳細解釋

曲的一種體式。盛行于 元 明 兩代。和詩詞一樣,可用于抒情、寫景、叙事,無賓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劇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有時也專指小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曲是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盛行于元、明、清三代,與唐詩、宋詞并稱為“一代之文學”。以下是關于散曲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1. 基本概念
    散曲是一種無賓白科介(無對白和舞台動作說明)的韻文體裁,主要用于清唱,内容多抒情、寫景,形式上分為小令和散套(套數)兩種。
    元代稱其為“樂府”或“今樂府”,因起源于民間俗謠俚曲,語言通俗,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2. 藝術特色

    • 口語化:允許使用襯字(正格外的附加字),句式更靈活,貼近生活語言,如“但開旗決赢,誰敢共俺娘争?”。
    • 用韻自由:平仄通押,一韻到底,韻律感強。
    • 題材廣泛:既有文人雅士的閑情逸緻,也包含市井生活的鮮活描寫。

二、形式分類

  1. 小令
    單支曲調獨立成篇,如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
  2. 套數(散套)
    由同一宮調的多支曲調聯綴而成,需押同一韻,結尾有尾聲,適合長篇抒情或叙事。
  3. 帶過曲
    介于小令與套數之間,由兩至三支同宮調的曲牌連綴而成,如《雁兒落帶得勝令》。

三、起源與發展

  1. 起源
    由宋詞俗化而來,融合金元時期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形成于民間新聲基礎上。
  2. 興盛與衰落
    • 元代:鼎盛時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緻遠等,作品風格潑辣奔放。
    • 明清:逐漸格律化,失去市民文化特色,與宋詞趨同,最終衰落。

四、曆史地位

散曲與唐詩、宋詞并列,是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它打破了詩詞的典雅傳統,以俚俗鮮活的語言拓展了詩歌的表現力。不過,其生命力未能延續至後世,主要因後期創作脫離民間土壤。

若需進一步了解代表作品或具體作家風格,可參考《全元散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曲》的意思

《散曲》指的是一種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一種具有抒情性質的音樂形式。在文化藝術上,散曲是一種在古代中國流行的獨唱曲調,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和細膩情感的表達而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攵”和“曲”,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散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是指酒曲,後來漸漸演變成指曲調優美的歌曲。在繁體字中,《散曲》的寫法為「散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散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散曲》用「散」和「曲」組成的寫法。

例句

1. 他的演唱使這首散曲更顯動人。

2. 散曲的旋律令人陶醉。

組詞

組詞:散文、散發、曲調。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曲子、曲譜。

反義詞: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