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ype of verse] 曲的一種體式,沒有賓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為抒情,寫景,有小令和散套兩種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曲的一種體式。盛行于 元 明 兩代。和詩詞一樣,可用于抒情、寫景、叙事,無賓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劇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有時也專指小令。
散曲是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盛行于元、明、清三代,與唐詩、宋詞并稱為“一代之文學”。以下是關于散曲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散曲是一種無賓白科介(無對白和舞台動作說明)的韻文體裁,主要用于清唱,内容多抒情、寫景,形式上分為小令和散套(套數)兩種。
元代稱其為“樂府”或“今樂府”,因起源于民間俗謠俚曲,語言通俗,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藝術特色
散曲與唐詩、宋詞并列,是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它打破了詩詞的典雅傳統,以俚俗鮮活的語言拓展了詩歌的表現力。不過,其生命力未能延續至後世,主要因後期創作脫離民間土壤。
若需進一步了解代表作品或具體作家風格,可參考《全元散曲》等文獻。
《散曲》指的是一種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一種具有抒情性質的音樂形式。在文化藝術上,散曲是一種在古代中國流行的獨唱曲調,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和細膩情感的表達而著名。
《散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攵”和“曲”,總共有13個筆畫。
《散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是指酒曲,後來漸漸演變成指曲調優美的歌曲。在繁體字中,《散曲》的寫法為「散曲」。
古時候漢字《散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散曲》用「散」和「曲」組成的寫法。
1. 他的演唱使這首散曲更顯動人。
2. 散曲的旋律令人陶醉。
組詞:散文、散發、曲調。
近義詞:曲子、曲譜。
反義詞: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