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魚符的意思、銅魚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魚符的解釋

銅制的魚形符信。古代官員用以證明身份和征調兵将的憑證。 後周 世宗 顯德 六年廢除,但後世仍以“銅魚符”、“銅符”作為郡縣長官或官職的代稱。《隋書·高祖紀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銅魚符。”《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國有大事,則出納符節,辨其左右之異,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說郛》卷二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珮之。”亦省作“ 銅符 ”、“ 銅魚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齋僅旬日方專公務未及宴遊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銅符抛不得,瓊樹見無因。” 唐 杜牧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詩:“使君四十四,兩佩左銅魚。”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罷太守銅魚》:“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銅魚為信, 周玄宗 顯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書,罷銅魚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無樽酒之會往問袁香亭同年亦獨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臨眺至暮香亭有詩和之》之二:“君解銅符五六年,逢餘黃髮白門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魚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符信制度,主要用于軍事調遣、官員身份驗證及行政公文傳遞。其核心特征與功能如下:

一、形制與材質

銅魚符以銅鑄成魚形,分左右兩半。魚腹内刻有文字,中縫處鑄有“同”字榫卯(即凹凸契合結構)。左半符由朝廷保管,右半符交予地方官員或軍事将領。使用時需左右符相合,驗證無誤方為有效。此形制取魚目晝夜不閉之意,象征警醒與嚴謹。

二、功能分類

  1. 調兵信物:唐代實行府兵制,中央下頒左魚符至地方都督府或守将處,需發兵時,使者持右符至駐地,兩符相合方可出兵(《新唐書·車服志》)。
  2. 官員憑證:五品以上官員佩魚符,作為身份标識與出入宮禁的通行證(《唐六典·門下省》)。
  3. 公文驗核:用于重要文書傳遞,需符契相合以證公文真實性。

三、制度演變

銅魚符制度成熟于唐代,後衍生出“魚袋”制度。宋代雖保留魚袋,但符信功能逐漸被腰牌、印信取代。其設計理念(分合驗證)深刻影響了後世虎符、腰牌等信物形制。


學術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30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王溥《唐會要·輿服志》卷三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2014年(第五章“符節與玺印”)。
  4. 唐代典章數據庫(收錄《唐六典》《通典》原文):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6926

網絡擴展解釋

銅魚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符信制度,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1. 基本形制與功能
    銅魚符為銅制的魚形信物,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用于軍事調動的兵符(如調遣軍隊、更換守将),二是官員隨身佩戴的身份憑證。隋唐時期,五品以上官員需佩帶,通過符身刻字和剖分驗證身份(分為左、右兩半,需契合方有效)。

  2. 曆史演變

    • 隋朝:始用木魚符,頒發給總管、刺史等地方官員。
    • 唐朝:改用銅制,并擴展用途,如《舊唐書》記載“起軍旅,易守長”。因避諱李虎(唐高祖祖父),以魚符取代前朝的虎符,同時因“鯉”與“李”諧音,魚形被賦予祥瑞之意。
  3. 符號意義與廢除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正式廢除銅魚符制度,但其象征意義延續,後世常以“銅魚符”“銅符”代指郡縣長官或官職,如白居易詩句“銅符抛不得”即暗喻官職。

  4. 與其他符信的關聯
    唐代符信體系還包括“隨身魚符”(金、銀、銅材質區分等級)和“交魚符”,而“賜紫金魚袋”等高級别标識亦由此衍生。

總結來看,銅魚符不僅是古代行政與軍事管理的實用工具,更承載了等級制度、文化避諱及政治象征的多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阿曾白蘭半上半下保國會避寝損膳超逾承天臣一主二充幹出凡入勝玳瑁蟬單比例打褶燈人抵擲廢壞風饕幹主攻關海圻含春侯皓齒紅唇颢天環杖惛惚惛懵僭慝郊兆家破人亡究詳克滅離蔬釋跷路車慢棄牌長烹龍庖鳳竊構清台瓊瓊柔願瑞龍腦省谒深海社團識微見遠失效水力說寡嘴隨方就圓素履俗氣素尚田翁野老鐵鹿瀇滉無彊詳和笑悼小房子哮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