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絶的意思、癡絶的詳細解釋
癡絶的解釋
1.《晉書.顧恺之傳》:"恺之在桓溫府﹐常雲:'恺之體中癡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故俗傳恺之有三絶:才絶﹐畫絶﹐癡絶。"後以"癡絶"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
詞語分解
- 癡的解釋 癡 ī 傻,無知:癡人說夢。癡鈍。癡愚。白癡。 精神失常,瘋癫:發癡。癡癫。 入迷,極度迷戀:癡心。癡情。 謙辭,白白地:癡長(僴 )(說自己白白地比對方大若幹歲)。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癡絶”(也寫作“癡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一、原典出處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顧恺之傳》,記載顧恺之自稱體内“癡黠各半”,世人因此評價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此處的“癡絕”意為:
- 藏拙:故意表現愚鈍以掩飾才華,避免鋒芒畢露;
- 不合流俗:行為獨特,不拘泥于世俗常規。
二、引申含義
隨着語言演變,“癡絕”衍生出其他含義:
- 對事物的極度癡迷
形容對某人或某事執着到無法自拔的狀态,如迷戀藝術、情感等(參考低權威性來源)。
- 因打擊陷入絕望
部分現代解釋中,也指因愛情或重大挫折導緻心神錯亂、極度痛苦(高權威性來源)。
三、使用場景與辨析
- 文學與曆史語境:多指顧恺之典故中的“藏拙”或“脫俗”,如蘇轼詩句“癡絶還同顧長康”(《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
- 日常口語:更傾向表達癡迷或絕望,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四、總結
“癡絶”一詞兼具曆史典故的雅趣與情感狀态的通俗表達,其核心圍繞“癡”的兩種表現——或為智慧内斂,或為情感極緻。建議在正式文本中優先參考原典釋義,日常使用可根據語境靈活選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癡絶(chī zé)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因為癡迷或癡呆而失去理智。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部首:癡絶的左邊部首是疒(病字旁)。
筆畫:癡絶一共有14畫。
來源:癡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形容人因為癡呆而失去理智。
繁體:癡絶的繁體寫法是癡絕。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癡絶是「癡絕」。
例句:他對音樂癡迷到了癡絶的地步。
相關組詞:癡迷、癡呆、失去理智。
近義詞:發癡、神志不清。
反義詞:明智、理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