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地名。《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邾 庶其 以 漆 、 閭丘 來奔。” 楊伯峻 注:“ 漆 在今 山東 鄒縣 東北, 閭丘 又在 漆 東北十裡。”
(2).複姓。《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閭丘嬰 帥師圍 盧 。”《國語·魯語下》:“ 齊 閭丘 來盟。” 韋昭 注:“ 閭丘 , 齊 大夫 閭丘明 也。”
“闾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春秋時期邾國(今山東鄒城一帶)的屬地,具體位于山東鄒縣東北方向,距離漆地(今鄒城東北)約十裡處。該地名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邾庶其以漆、闾丘來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姓氏源流,可參考《左傳》《國語》等文獻。
闾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門和丘,其中門的筆畫數為3,丘的筆畫數為6。
闾丘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用作人名。闾丘滑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大夫,他以忠誠和賢能而聞名于世。後來,闾丘也逐漸成為一個姓氏,代表着家族的姓名。
繁體字“閭丘”是表示闾丘的另一種寫法。它在結構上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的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闾丘的構造稍有不同。丘的下方常常寫為一條彎曲的線,表示土地的上升。這種寫法在古籍和銘文中仍然可以看到。
1. 他是姓闾丘的,代表着他的家族和傳統。
2. 闾丘滑以其忠誠和才智被贊譽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闾丘隻是一個詞語,很少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因此目前并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
闾丘的近義詞可以是同音或者意思相近的詞語,例如:"驢鳴犬吠"。
闾丘的反義詞取決于上下文,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相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