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死國的意思、不死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死國的解釋

傳說中長壽人所居的國家。《後漢書·東夷傳序》:“﹝ 東夷 ﹞天性柔順,易以道禦,至有 君子 、 不死 之國焉。” 李賢 注引《山海經》曰:“不死人在 交脛 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死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秘國度,其核心含義指居民長生不死或能死而複生的奇異國度。該詞源于先秦典籍記載,具有以下文化内涵:

一、字義溯源

  1. "不死"釋義

    按《說文解字》:"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表否定;"死,澌也,人所離也",指生命終結。合稱即"生命永續"之意,如《山海經·海外南經》載"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

二、文獻記載

  1. 地理特征

    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 。其地多與赤水、昆侖等神話地理關聯,暗示仙境屬性。

  2. 重生機制

    《淮南子·墬形訓》稱:"不死民野,其民皆黑,壽不死",高誘注:"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反映古人通過神樹、聖水實現永生的想象。

三、文化象征

  1. 長生追求

    不死國承載先秦方仙思想,如《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丹丘晝夜常明,不死國壽無窮"。

  2. 生死哲學

    區别于西方"永生",不死國體現"死而複生"的循環觀。《博物志》載穿胸國人"死則埋心,百日複生",暗含生命循環的宇宙觀。

四、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傳說中長生不死之人所居之國",屬神話地理概念(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其文化基因仍存于"長生殿""蟠桃園"等文學意象中。


結語

"不死國"作為華夏神話原型,折射先民對生命極限的探索。其釋義需結合《山海經》《淮南子》等典籍互證,在神話語境中理解為超越自然法則的永生之境,具有人類學與哲學雙重研究價值。

文獻依據

  1. 《山海經》(中華書局,2014年袁珂校注本)
  2. 《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何甯撰)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段玉裁注)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網絡擴展解釋

“不死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國度,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定義
    不死國是傳說中居民長生不死的國度,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南經》,書中記載其國民為“阿姓”,以“甘木”(即不死樹)為食,食後可長生不老。這一概念在《後漢書·東夷傳序》中亦有提及,稱東夷地區存在“君子國”與“不死國”。

  2. 文獻記載特征

    • 地理位置:據李賢注引《山海經》,不死國位于“交胫東”(交胫國以東)。
    • 居民特征:國民膚色黝黑,因食用甘木而壽命極長,甚至“壽不死”。
  3. 文化意象
    不死國常被歸入神話中的奇異國度體系,與“小人國”“大人國”“女兒國”等并列,成為古代文學中追求長生或異域想象的象征。

  4. 相關争議
    部分文獻将不死國與“不死民”混用,但《山海經》明确區分兩者:不死民在海外南,不死國在大荒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擴展文化背景,可參考《山海經》《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白通帽筆酣墨飽撥雲睹日才慧淳美蹈節達旨調筆砥德頂崗丢荒廢革鳳皇兒風勵傅君扞禦高襟規矩準繩纥頭洪楊黃橙橙黃金船胡笳霍铎劍南詩稿郊遊戒箍刔發局碎尻輿神馬匡饬蹓鳥籠東率健蒙伐逆聽蟠龍卧虎盼倩牽蘿莫補訖了清眠善少深契蝕損詩選失之毫厘,差之千裡疏從司配令蘇伊士運河貪暴塘上行銅馬祠眮眮推賢讓能枉費唇舌相仿相效孝飨瑕訾協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