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進,退卻,生存,死亡。泛指各種處境。《易·乾》:“﹝《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新五代史·雜傳·薛融》:“ 融 獨從容對曰:‘ 融 本儒生爾,軍旅之事,未嘗學也,進退存亡之理,豈易言哉!’” 清 朱彜尊 《杭州洞霄宮提舉題名記》:“君子所貴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
“進退存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人生或事物發展中的四種關鍵狀态:前進、後退、生存、死亡,泛指所有可能的處境(包括順境與逆境)。這一成語強調在複雜局面下需審時度勢,做出恰當選擇。
常用于描述需綜合考量多方因素的重要決策場景,如企業戰略、個人職業選擇等,強調理性分析與道德堅守的結合。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查閱《周易》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進退存亡”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特定情況下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困境,涵蓋了生存和毀滅的可怕現象。此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局面十分危急,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辶,10畫)、退(辵,11畫)、存(子,12畫)、亡(亠,3畫)。
來源:
“進退存亡”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先進》,其中提到:“國難,則聰明着力;國易,則已事行。”意思是說,當國家面臨困難的時候,智者應該全力以赴;當國家情況好轉的時候,則應該趁勢行事。
繁體字:
進退存亡(簡體字)- 進退存亡(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漢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比如“進”在古代寫作“進”(外面有個“辶”旁邊),“亡”在古代寫作“亾”(上面是個“亠”頭)。不同的寫法并不影響字的意義。
例句:
1. 寒冬時節,這家公司面臨着進退存亡的境地。
2. 政治家必須在國家利益和個人私利之間做出正确的選擇,以避免竟争加劇,導緻進退存亡的結果。
組詞:
進入、退縮、存儲、生死存亡、安危存亡。
近義詞:
進退兩難、生死攸關、存亡攸關、關乎生死。
反義詞:
争分奪秒、坐以待斃、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