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自處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shàn zì chǔ zhì,意為“自己妥善地處理安排”,強調獨立、妥善地解決問題,不需他人幹預。
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從榮負咱恩,爾曹善自處置,休驚動我百姓。”
此句背景為五代時期,君主囑咐下屬自行處理事務,體現了對下屬能力的信任。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需要強調獨立性的場景。
例句:
“此事交予你,望善自處置,無需上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編五代史平話》等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善自處置是一個成語,由“善”、“自”、“處”、“置”四個字組成。
“善”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12; “自”字的部首是自,總筆畫數為6; “處”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5; “置”字的部首是網,總筆畫數為13。
善自處置來源于《論語·先進篇》中的一句話:“修己以敬。”意為要修養自己,端正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處事謹慎而得當。
繁體字為善自處置。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所以善自處置的古文寫法為善自處置。
他善自處置,遇到困難時總能找到正确的解決方法。
善行、善惡、自己、自覺、處事、處境、置換、置疑
懂得自處、善于處理、巧妙處置
粗暴對待、任意行事、不善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