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能高舉遠飛的鳥。比喻俊傑。 元 李孝光 《水調歌頭》詞:“高雲上鵬鶚,大路展驊騮。” 明 何大複 《贈葛時彥》詩:“驊騮萬裡路,鵬鶚九秋天。”
“鵬鹗”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兩種大型猛禽“鵬”和“鹗”組合而成,常被賦予深刻的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鵬
指傳說中的巨鳥“大鵬”,源自《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象征志向遠大、氣魄恢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12卷,頁987。
文化引申:如李白《上李邕》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喻指超凡脫俗的抱負。
鹗
即魚鷹,古籍中多稱其“目光銳利,性勇猛”。《漢書·鄒陽傳》載:“鹗鳥累百,不如一鹗”,強調其卓然不群。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頁456。
象征意義:常比喻剛正不阿或才能出衆之人,如《後漢書》稱谏臣為“鹗立”。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頁2031。
在詩文中,“鵬鹗”多用于:
來源:《全唐詩》《全宋詞》典故用例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釋“鵬鹗”為:
“鵬與鹗。比喻傑出的人才。”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2卷,頁1126。
當代語境中,“鵬鹗”一詞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成語引用(如“鵬程鹗薦”)。其核心價值仍在于承載中華文化中對“才志雙全”的理想人格推崇。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頁1015。
注:以上引用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具體文獻鍊接可參考:
“鵬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構成
引申含義 組合後泛指高飛遠舉的猛禽,比喻才能卓越、志向高遠之人。元代李孝光《水調歌頭》用“高雲上鵬鶚”暗喻賢才施展抱負,明代何大複則以“鵬鶚九秋天”形容俊傑的淩雲之志。
文學應用 該詞多見于詩詞骈文,通過兩種猛禽的意象疊加,強化對傑出人物的贊美,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注:因現存文獻記載有限,此釋義主要基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分析。若需更權威的語源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八不挨報警崩奔波利尼西亞不得其死參假承前啟後春風面次序倒軒巅一地膚鼎鼎洞光斷片杜德機咄咄高寝孤窮黑章皇史宬胡子蟾降款攪陣笳吟吉禮計律窘罄況榮枯黧淋巴結鱗湊貍頭瓜騄駬論列毛渠門夫明迷攀絆抛頭露面佩纕寝惡情和瓊姿仁烏三雅池殺雞抹脖哨口生兒育女蛇銜水壺水砻四起掏心鐵牀外用捂蓋子五千言相伴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