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膳牌的意思、膳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膳牌的解釋

清 代皇帝預備召見人員時所遞的職名牌。因于皇帝用膳時呈遞,故稱。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 奇公 於路上吟一絶見寄雲:‘中侍傳宣遞膳牌,平明待詔立金階。’” 清 李赓芸 《炳燭編·獨對同對》:“猶今時遞膳牌召見,則一人獨對;軍機大臣每日入見,則同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膳牌"是清代宮廷飲食管理制度中的專用器具,指皇帝用膳前呈遞的菜品清單木牌。該制度始創于康熙年間,主要功能是規範帝王膳食流程并保障飲食安全。根據《中國宮廷飲食文化考》記載,膳牌為檀木或楠木制成,長約20厘米,寬10厘米,牌面用滿漢雙語标注菜名、食材來源及制作廚役姓名。

《清會典》載明膳牌需在每日巳時(上午9-11點)由禦膳房總管呈交内務府核驗,經銀針驗毒後加蓋印信方可進呈禦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光緒朝膳牌實物顯示,其背面刻有"某廚某造,某司監制"的追責條款,體現清宮嚴格的食品安全追溯機制。

該制度衍生出特殊政治功能,乾隆帝曾通過臨時撤換膳牌菜品測試内侍忠誠度,此事見于《養心殿檔》嘉慶三年補錄條目。現代飲食史學界将膳牌制度視為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典範,其"實名備案""責任到人"等原則仍具借鑒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膳牌”是清代宮廷制度中的專用名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膳牌是清代官員預備被皇帝召見時呈遞的職名牌,用于标明官員的姓名、籍貫、任職信息等。其名稱源于呈遞時間——通常在皇帝用膳時由奏事處代遞,故稱“膳牌”。

  2. 功能與使用場景

    • 官員值班、奏事或引見時需提前遞膳牌,以便皇帝決定是否召見。
    • 内容包含官員的履曆、功績等,類似現代的工作檔案。
  3. 文獻記載
    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中提到“中侍傳宣遞膳牌”,李赓芸的《炳燭編》也記載了膳牌在獨對或同對召見時的使用差異。

  4.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膳牌”解釋為“飯菜的品種和質量”,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引申。主流考據仍以清代職名牌含義為準。

  5. 制度意義
    這一制度體現了清代皇權的儀式化運作,通過規範化的流程管理官員觐見,強化了宮廷禮儀的嚴肅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膳牌的遞交流程或具體案例,可查閱《清會典》等清代官修史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冠厘纓白帢青衫寶勒拔舌地獄表裡山河避塵比勢察舉長淮恥忿崇號酬倡穿通誕授荅沓地瀝青地學通論渡橋封一符法割據稱雄鞏殿廣略過謬漢陰機橫江後蜀汲長津步精制救偏補弊狼戾浪子遼薓勵精圖治梨渦馬價珠迷路泯合排風蟠桃敲詐勒索卿子權辭沙劫韶箫設罝神注世上水磨腔嘶嗄竦爽逃奸頭昏目暈頹衰玩笑骫奊蚊聚閑耍閑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