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的意思、闾丘的详细解释
闾丘的解释
(1).古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邾 庶其 以 漆 、 閭丘 来奔。” 杨伯峻 注:“ 漆 在今 山东 邹县 东北, 閭丘 又在 漆 东北十里。”
(2).复姓。《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閭丘婴 帅师围 卢 。”《国语·鲁语下》:“ 齐 閭丘 来盟。” 韦昭 注:“ 閭丘 , 齐 大夫 閭丘明 也。”
词语分解
- 闾的解释 闾 (閭) ǘ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
- 丘的解释 丘 ū 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坟墓:丘墓(大墓)。丘垄。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丘十亩大的小田。 众人聚居的地方:丘民(乡民,邑民)。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
专业解析
闾丘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古代聚落或居住区的名称
“闾丘”最初指代一种特定的聚落结构或地理标识:
- “闾”:本义指古代居民聚居单位“里”(类似后来的街巷、村落)的大门,引申为里巷、聚居区。《说文解字》释“闾”为“里门也”。
- “丘”:本义指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筑的小土山、高地,常指地势稍高的地方。
- 组合义:“闾丘”合称,字面上可理解为“位于高地上的里门”或“建在高处的聚居区”。在古代,选择地势稍高之处建立聚落是常见的做法,利于防洪、防卫和居住。因此,“闾丘”最初可能指代建在土丘或高地上的特定居民点或区域。
二、引申义:复姓
“闾丘”作为复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其起源直接源于上述地理名称:
- 起源:根据姓氏典籍记载,闾丘氏得姓于地名。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为“闾丘”的邑地(封邑或居住区)。居住于此地的人,有以地名为氏者,遂形成“闾丘”复姓。《通志·氏族略》等古代姓氏文献对此有明确记载。
- 历史人物:历史上最著名的闾丘姓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闾丘婴。他是齐国大夫,其事迹见于《左传》等史书。
- 现状:闾丘作为复姓,在现代中国较为罕见,属于稀有姓氏,主要分布于上海等地。
“闾丘”一词,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地理标识,指建在高处的里门或聚落。这一地理名称后来演变为一个古老的中华复姓,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主要参考来源:
-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有校释本)。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郑樵. 《通志·氏族略》(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有点校本)。
- 左丘明. 《左传》(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有注译本)。
- 袁义达, 邱家儒. 《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闾丘”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地名
指春秋时期邾国(今山东邹城一带)的属地,具体位于山东邹县东北方向,距离漆地(今邹城东北)约十里处。该地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二、复姓
- 起源:以地名为姓,源自邾国闾丘地区,后演变为复姓。
- 历史人物:
-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闾丘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提及);
- 齐国大夫闾丘明(《国语·鲁语下》记载)。
- 现代人物:知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曾任职于凤凰卫视。
其他信息
- 拼音:lǘ qiū(注音:ㄌㄩˊ ㄑㄧㄡ)。
- 用法示例:如“闾丘露薇在微博宣布离职”。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姓氏源流,可参考《左传》《国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碇跋队斩白视鼻囱别饶风致并励必要産品猜中宠遂雠敌楚梦词章篡立滇剧敌面蠹国残民趸积飜手雨焚香顶礼供案光艳艳管许果臝寒渡佳品岕荈禁虣韭菜狂趡鍊形躶身慢腾腾门面话南匈奴内祭诺贝尔炮头铍针阡纸阙车穰俭忍让容量瓶鋭弊森罗姗诮山猪慑怖盛丽失而复得寿眉水兕说起风就是雨土工推廓伪国危机四伏问询飨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