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的意思、胼胝的詳細解釋
胼胝的解釋
[callosity] 皮膚等的異常變硬和增厚
手足胼胝
詳細解釋
手掌腳底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繭子。《荀子·子道》:“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史記·李斯列傳》:“ 禹 鑿 龍門 ,通 大夏 ,疏九河,曲九防,決渟水緻之海,而股無胈,脛無6*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唐 陸龜蒙 《樵人十詠·樵叟》:“自小即胼胝,至今凋鬢髮。” 清 黃遵憲 《感懷》詩:“摹寫車戰圖,胼胝過百紙。” 沉從文 《阿黑小史·秋》:“ 阿黑 的爹這時不打油,用那起着厚的胼胝的扶油槌的手在鄉約家抹紙牌去了。”
詞語分解
- 胼的解釋 胼 á 〔胼胝〕手上腳上因為勞動或運動被摩擦變硬了的皮膚。 〔胼胝體〕大腦兩半球的底部聯合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纖維組織。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胝的解釋 胝 ī 〔胼胝〕見“ 胼”。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胼胝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胼胝(讀音:pián zhī)是皮膚因長期摩擦或壓迫引起的角質層增厚現象,俗稱“老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胼胝多發生于手掌、足底等易受摩擦部位,表現為蠟黃色或淡黃色的扁平角質斑塊,質地堅硬,中央較厚、邊緣較薄,表面光滑且皮紋清晰。它屬于皮膚的自我保護機制,能減少外界刺激對深層組織的損傷。
二、成因與易發人群
- 機械刺激:長期穿不合腳鞋子、赤足行走、使用工具或樂器等反複摩擦或壓迫皮膚(如農民、運動員、手工藝人)。
- 足部畸形:骨突部位因壓力集中更易形成。
- 遺傳因素:部分家族中存在易發傾向。
三、症狀與分類
- 生理性胼胝:無明顯疼痛,僅表現為角質增厚,常見于體力勞動者。
- 病理性胼胝:角質層過厚導緻壓痛,可能影響行走或握持工具。需注意與跖疣鑒别,後者削去角質後可見柔軟突起物。
四、治療與護理
- 一般無需治療:減少摩擦後多可自行緩解。
- 物理處理:用溫水浸泡後,以浮石、指甲锉輕柔去除增厚角質,避免使用鋒利工具以防感染。
- 藥物輔助:嚴重者可用含硫磺水楊酸或維A酸的軟膏軟化角質。
五、文化背景
“胼胝”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内經》,古代醫書将其歸為“癰瘍”範疇,并記載以醋磨針砂外塗的傳統療法。成語“胼手胝足”形容長期辛勞,手掌足底生繭,體現勞動艱辛。
胼胝多為生理性現象,日常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預防。若引起疼痛或影響活動,建議就醫處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胼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手掌和腳掌上由于摩擦、壓力等而形成的硬塊或增厚物。拆分部首為“⺼”和“畺”,總共有15個筆畫。
該詞來源于古漢字,是由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其中,“⺼”是具有“肉”的意義,而“畺”則是表示“手或腳”的意思。因此,“胼胝”形象地描述了手掌和腳掌上所形成的肉塊。
在繁體字中,“胼胝”的寫法保持不變。繁體字的書寫方式更加筆畫繁瑣,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較大的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古代的“胼胝”字是“爿⼤⼋⼤”。這種寫法追溯到漢代,《康熙字典》中也有相關的收錄。
以下是幾個例句中使用到了“胼胝”這個詞:
1. 他勞作多年,手上形成了厚厚的胼胝。
2. 運動員的腳底有了胼胝,這是他們經常訓練的結果。
一些與“胼胝”相關的詞語有:“老繭”、“雞眼”等。這些詞語也用來形容由于摩擦、壓力等原因而在皮膚上形成的硬塊或增厚物。
與“胼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嫩嫩的”、“光滑”等。這些詞語用來描述皮膚沒有經受過多摩擦、壓力而保持柔嫩和光滑的狀态。
總之,“胼胝”是一個描述手掌和腳掌上形成的硬塊或增厚物的詞語,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繁體字形态保持不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人體因為勞動或其他原因導緻手腳上出現的硬塊,也可以通過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來進一步豐富語言表達的多樣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