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stenuto] 音符明顯持續或延長的樂章或樂段
亦作“緜延”。延續不斷。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中宿緜延,長廊周密。” 唐 韋應物 《登西南岡蔔居遇雨》詩:“紆曲水分野,綿延稼盈疇。” 明 沉鲸 《雙珠記·師徒傳習》:“道統綿延寄白頭,光風霽月應蒙求。” 巴金 《生》:“群體綿延不絕,能夠繼續到永久,則個人亦何嘗不可以說是永生。”
以下是關于“綿延”的詳細解釋:
拼音:mián yán
基本釋義:形容連續不斷、延續不絕的狀态,多用于自然景觀(如山脈、河流、森林)或時間上的持續。例如“綿延的山徑”“群山綿延千裡”。
該詞具有文學性和畫面感,常用于描繪宏大或悠長的場景,強調無間斷的連續性。
若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來源網頁。
綿延(mián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延續不斷,持續不斷。
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綿(mian)和延(yan)。部首綿是由纟(sī)和甯(níng)兩個部首組成,表示與線條相關的事物;部首延是由廴(yán)部首組成,表示延續、蔓延。
綿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相對繁複,包含許多不同的變體。然而,綿延的繁體字形式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一些古代漢字寫法中,綿延的字形可能稍微有些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綿的字形是由纟和宀組成的,而延的字形則是由廾(gǒng)和者(zhě)兩個部首組成。這些字形變體在古代書法和字帖中也能找到。
以下是幾個使用綿延這個詞的例句:
1. 這條河流綿延數百公裡。
2. 雨絲綿延不絕,一片朦胧。
3. 城市的高樓大廈綿延至遠方。
4. 心頭的思念綿延不絕,如同綿綿細雨。
綿延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字組成新詞,例如:
1. 綿延不斷(延續不斷)
2. 綿延崇山(連綿不斷的山脈)
3. 綿延不絕(蔓延不斷)
一些近義詞包括延續、連綿、持久;而一些反義詞包括中斷、間斷、終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