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茅盾 《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目怔口呆”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極度驚訝、恐懼或震驚而瞪大眼睛、張大嘴巴,發愣無法言語的狀态。其含義與“目瞪口呆”完全相同。
結構與發音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寫突發意外事件時的反應。例如:聽到爆炸聲後衆人“目怔口呆”;或看到難以置信的場景時“吓得目怔口呆”。
出處與例句
現代作家茅盾在《驚蟄》中寫道:“霹靂似的一聲,吓得貴客們目怔口呆”,生動刻畫了突發聲響引發的集體震驚狀态。
近義與反義詞
該成語屬于聯合式結構,中性色彩,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描寫中。
目怔口呆是一個多音字詞,一般用來形容人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或驚訝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怔口呆的部首拆分是目 (目字旁) 怔 (心字旁) 口 (口字旁) 呆 (口字旁)。整個詞彙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目怔口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用來描述楊志看見女兒楊雄突然昏迷不醒的情景。後來這個詞逐漸流行開來,用來形容人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事情或驚訝而目瞪口呆的樣子。
繁體:
目怔口呆的繁體字為「目怔口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目怔口呆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目的寫法為「⿱心目」,怔的寫法為「⿱心呈」,口的寫法為「•囗或四方口」,呆的寫法為「⿰口木」。
例句:
1. 他聽到好消息時,目怔口呆,一時之間無法相信。
2. 那個小女孩看到蜘蛛爬到她身上時,目怔口呆,不知所措。
組詞:
目瞪口呆、怔神、愣住、傻愣、出神、發呆、茫然
近義詞:
呆滞、愣住、發呆、失神、迷茫
反義詞:
機智、反應迅速、冷靜、機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