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肉的意思、髀肉的詳細解釋
髀肉的解釋
大腿上的肉。亦為“髀肉復生”的簡縮。 唐 白居易 《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後》詩:“戰袍破猶在,髀肉生欲圓。” 元 麻革 《上雲内帥賈君》詩:“鞍馬憐髀肉,簪纓視鬢毛。”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尚有眼光牛背上,不消髀肉馬蹄間。”
詞語分解
- 髀的解釋 髀 ì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複生(因長久不騎馬,大腿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 肉的解釋 肉 ò 人或動物體内紅色、柔軟的組織:肉體。肉類。肉食。肌肉。肉票(被盜匪擄去的人,盜匪借以向他的家屬勒索錢財)。肉身(佛教指肉體)。 果實中*********的部分:桂圓肉。冬瓜肉厚。 果實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網絡擴展解釋
“髀肉”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
字面含義
指大腿上的肉,即人體大腿部位的肌肉組織。
-
典故來源
該詞常與成語“髀肉複生”關聯,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據載,劉備曾感歎自己久不騎馬征戰,大腿内側因缺乏鍛煉而重新長肉,借此表達對虛度光陰、未能建功立業的感慨。例如:
“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複騎,髀裡肉生。”
-
引申意義
後多用于形容長期安逸、缺乏進取的狀态,隱含對時光流逝卻無所作為的怅惘。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單獨使用“髀肉”的情況較少,更多以“髀肉複生”這一成語形式出現,常見于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成語的詳細背景,可參考《三國志》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髀肉這個詞的意思:
髀肉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大腿上的肌肉和脂肪。它通常用來形容人體部位上的贅肉或者胖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髀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骨,表示與骨骼有關;右邊的部首是肉,表示與肉類有關。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髀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骨和肉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髀字的形狀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中,有關髀字的字形有所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古代印章文化中,不過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見到這種字形的使用了。
例句:
他的大腿上長滿了髀肉。
她開始鍛煉,希望減掉一些髀肉。
組詞:
髀肉重,髀二頭肌,髀肉減肥。
近義詞:
大腿贅肉,脂肪堆積。
反義詞:
結實的大腿,緊實的肌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