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翻譯西方民族語言的人。《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 周 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後泛指通譯官,翻譯人員。 宋 黃庭堅 《款塞來享》詩:“聖主敷文德,降書付狄鞮。”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惜哉國學舍,未及設狄鞮。”
(2).古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俳優、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韋昭 雲: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說西戎樂名。見《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郭璞 注。
“狄鞮”是古代對翻譯人員的特定稱謂,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定義
“狄鞮”最早見于《禮記·王制》,指周代負責翻譯西方民族語言的官員。孔穎達注釋“鞮,知也”,意為通曉夷狄語言并與中原交流的專業人員(、)。
文獻記載與功能
據《禮記》記載,周朝按方位劃分翻譯職能:“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狄鞮的職責是溝通中原與西方部族的語言差異,促進政治、文化交流(、)。
引申與擴展含義
現代關聯
該詞因文化意涵被用作個人或品牌名稱,例如某公衆號以“狄鞮”為名,體現對古典語言與現代翻譯專業的融合()。
“狄鞮”核心指周代西方語言翻譯官,後泛化并衍生出地名等争議性含義,現代亦作為文化符號被借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