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制度,高、中級官員每年可向朝廷薦舉選人,經過磨勘改為京官。薦舉選人改為京官有名額限制,一個名額稱一“京削”。 宋 蘇轼 《與孫子發書》:“其子 迪簡 亦善吏,某已舉之矣,欲告提刑大夫。來年一京削,敢煩 子發 為道此懇,或持此簡呈憲使。”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嘲覓薦舉》:“有同官初至者,偶問其京削欠幾何?答雲:‘欠一二紙。’”
“京削”是宋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基本定義
指宋代高、中級官員每年向朝廷薦舉“選人”(低級文官)改任京官的名額制度。每推薦一人占一個“京削”名額。
制度背景
宋代官員晉升需通過“磨勘”(考核),地方官轉為京官時,需有上級官員舉薦。為防止濫薦,朝廷對薦舉名額設限,一個名額即稱“京削”。
文獻例證
蘇轼在《與孫子發書》中提到“來年一京削”,即請求次年使用一個薦舉名額;《齊東野語》中記載官員讨論“京削欠幾何”,均反映該制度在官場中的實際應用。
其他争議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嚴厲懲罰權力”,可能與字面聯想有關,但缺乏曆史依據。主流考證均指向宋代薦舉制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薦舉流程或相關官職,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史料進一步查證。
《京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将精華或重要的事物削減、精簡至最核心或關鍵的部分。
《京削》的部首是刀(刂),它屬于四刀部。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京削》這個詞來源于《詩經·秦風·丘中有麻》:“飲酒既醉,麻也京削。”這裡的“京削”形容了酒喝到了最濃郁的狀态,将麻草的精華提取出來。
《京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不變,仍然是“京削”,沒有其他特殊變化。
在古代,特别是秦漢時期,漢字的寫法還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的史書記載,漢字《京削》的當時寫法是“京辶削”,辶是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
1. 這篇文章經過作者的《京削》,把複雜的理論概念簡單明了地解釋了出來。
2. 這個項目經理一直在進行《京削》,以便能夠高效地完成項目。
《京削》可以和一些其他的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京削剪、精心削減。
與《京削》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精簡、核心提取。
與《京削》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擴充、增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