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削的意思、京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削的解釋

宋 代制度,高、中級官員每年可向朝廷薦舉選人,經過磨勘改為京官。薦舉選人改為京官有名額限制,一個名額稱一“京削”。 宋 蘇轼 《與孫子發書》:“其子 迪簡 亦善吏,某已舉之矣,欲告提刑大夫。來年一京削,敢煩 子發 為道此懇,或持此簡呈憲使。”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嘲覓薦舉》:“有同官初至者,偶問其京削欠幾何?答雲:‘欠一二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京削”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與曆史語境綜合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京”原指人工築起的高丘,引申為都城或盛大之意;“削”指用刀斜切或去除多餘部分,後衍生出削減、精簡的含義。在唐宋時期,“京削”特指官員選拔制度中,由中央機構對地方推薦人才進行考核篩選的過程,即“京師之削選”。這一用法可見于《新唐書·選舉志》,其中記載了吏部對地方貢士“嚴加京削,以核名實”的流程。

該詞在《古代職官辭典》中被進一步解釋為:唐代科舉制度下,吏部對通過科舉考試者進行資格審查時,剔除不符合資質者的行政行為。其核心包含兩層語義:一是中央權威的行使(“京”),二是篩選淘汰的機制(“削”)。現代研究中,如中華書局《唐代科舉制度研究》指出,該程式涉及籍貫核查、德行評定等具體環節,是防止地方徇私的重要制度設計。

網絡擴展解釋

“京削”是宋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1. 基本定義
    指宋代高、中級官員每年向朝廷薦舉“選人”(低級文官)改任京官的名額制度。每推薦一人占一個“京削”名額。

  2. 制度背景
    宋代官員晉升需通過“磨勘”(考核),地方官轉為京官時,需有上級官員舉薦。為防止濫薦,朝廷對薦舉名額設限,一個名額即稱“京削”。

  3. 文獻例證
    蘇轼在《與孫子發書》中提到“來年一京削”,即請求次年使用一個薦舉名額;《齊東野語》中記載官員讨論“京削欠幾何”,均反映該制度在官場中的實際應用。

  4. 其他争議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嚴厲懲罰權力”,可能與字面聯想有關,但缺乏曆史依據。主流考證均指向宋代薦舉制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薦舉流程或相關官職,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史料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晻莫案桌愁困出見刍言楮穎搗砧踧然地速公賣軌道佹得佹失紅酥花卉花綠頭皇宬交禅交言京蚨金琅珰進止踦偶九牧鞠遣開國元老口脂斂躬連輿麗姝流芳綠瑩瑩麥食謬種能源戕身伐命乾烘茶其樂無窮,其樂不窮清駛青瑣郎全個仁壽宮若為生蓄深谿史君子霜角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死守松根石素未謀面填服體會涕零退遣王生韤汍蘭穩操勝券庑殿相傾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