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诐賊的意思、诐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诐賊的解釋

邪僻不正。《呂氏春秋·審分》:“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姦矣。堅窮廉直忠敦之士畢競勸騁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诐賊”為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單字考據與文獻用例綜合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诐”字本義為辯論,引申為偏頗、邪僻,《孟子·公孫丑上》有“诐辭知其所蔽”用例,指偏頗不公的言辭;“賊”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敗也”,指破壞、傷害,後衍生為奸邪、危害社會之人。二字合用時,“诐賊”特指以偏邪言論蠱惑人心、危害社會的行為或人物,如宋代《冊府元龜》載有“禁诐賊之說”的政令,強調對惑衆邪說的管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研究需依托《古代漢語辭典》等專業辭書進行語義還原。

網絡擴展解釋

“诐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bì zéi,其核心含義指邪僻不正的行為或人,常用于貶義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根據《呂氏春秋·審分》記載,“诐賊”形容人的言行偏離正道,具有狡詐、奸邪的特性。例如:“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姦矣”,指這類人通過不正當手段謀私利。

  2. 構成與擴展

    • 诐(bì):本義為偏頗、不公正,引申為言辭或行為上的歪曲。
    • 賊(zéi):原指破壞、傷害,後衍生為指代奸邪之徒。
      組合後強調“以邪僻手段危害他人或社會”的貶義色彩。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奸邪、狡詐、谄佞(均含不正直之意)。
    • 反義詞:正直、廉直、忠厚(強調品格端正)。

使用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批判性語境中,例如:


與“祅賊”的區分

需注意另一發音相近的“祅賊”(yāo zéi),後者指以妖言惑衆、煽動叛亂的人(如《南史》中提到的孫恩之亂)。兩者雖均為貶義,但“诐賊”側重邪僻不正,“祅賊”側重妖言作亂,需根據上下文辨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悲嗟本情編簡嵾峨逞忿粹質宕落短韻對勁反反飛布菲葑氛焰肛表膏粱纨袴挂鏡線桂棹鍋塊寒細紅紫奪朱慧命葫蘿蔔昏穢鑒衷交印街談巷諺君子之交淡若水狂獝蘭槐了得缪力同心邏子梅花村暮序鳥卵凝澹凝思凝鑄弄巧反拙齵差骈族平假名平辇歧途起屋上下和合燒乎乎燒胡了洗臉水生翠侍見時易世變數論同床異夢同體萎靡文教無在枭俊禽敵小許公攜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