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6*吾爾族 鐵制農具。用于鋤地、挖土等。 碧野 《阿勒瑪汗老婆婆》:“﹝地主﹞馳馬沖過來用雙頭的馬鞭打他,他不得不用砍土镘招架,這更惹惱了地主。”《人民日報》1960.3.19:“吃飯後,在筐擔裡放上砍土镘、鋤頭或鐮刀,走到哪裡,社員幹什麼,他就拿出自己的工具一起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砍土镘漢語 快速查詢。
砍土镘(kǎn tǔ màn)是漢語中對新疆地區一種傳統農具的稱謂,屬于方言詞彙,特指一種寬刃平頭的鐵制掘土工具。其核心釋義與特征如下:
砍土镘是一種用于翻土、挖渠、平整土地的農具,形似鋤頭但刃部更寬(通常寬約20-40厘米),背部略厚,裝有長木柄。其功能介于鋤與鍬之間,適合處理沙質或松散土壤,是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農耕活動中的典型工具。
詞源考據:
該詞為維吾爾語"كەتمەن"(拉丁轉寫:kètmèn)的音譯,漢語文獻中亦寫作"坎土曼",體現了民族語言在漢語中的吸收融合。
主要用于幹旱地區的農田開墾、灌溉渠修整、除草松土等,尤其適合新疆綠洲農業的土壤環境。
作為絲綢之路農耕文明的物質遺存,砍土镘在新疆已有千年使用曆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不僅是生産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常見于民俗繪畫、舞蹈道具及曆史展覽中。
收錄"砍土镘"詞條,釋義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一種掘土農具,鐵頭,木柄"(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詳述其形制演變與地域分布,強調其在幹旱區農業中的適應性(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記載砍土镘在婚俗、節慶中的禮儀性用途,體現工具的社會文化内涵(民族出版社,2009)。
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農具實物(編號XJ-AG-087),喀什地區傳統農具制作技藝傳承人記錄(《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圖典》)。
“砍土镘”是維吾爾族傳統農具,主要用于鋤地、挖土等農業勞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砍土镘是一種鐵制農具,形似鐵鍬但功能更廣泛,常見于新疆地區。其名稱在維吾爾語中發音為“kàn tu mān”(新疆方言),部分文獻标注為“kǎntǔmàn”。
結構與用途
由鐵制頭部和長木柄構成,兼具挖土、鋤地、平整土地等功能。相較于普通鐵鍬,砍土镘在新疆農耕曆史中更早普及,曾是勞動生産的核心工具。
文化象征意義
在新疆傳統農業社會中,砍土镘被視為勤勞的象征,代表“勞動創造價值”的精神。現代語境中,它也被用作勞動精神的具象化符號。
文學與曆史記載
作家碧野在《阿勒瑪汗老婆婆》中提及砍土镘作為防身工具的用途;《人民日報》1960年的報道則記錄了其在集體勞動中的實際應用。
注意:部分資料将“砍土镘”誤釋為成語(如“勤奮耐勞”),實際應為具體農具名稱,需結合語境區分。
拜教闆印卑抑邊衆逼勒冰霾濱洲鐵路不等號不可言不主故常擦粉塗額達官貴要大嫂子東風第一枝紡績反美華工禁約運動關讬軲辘荷橐持籌婚會羁畜結欵泃沫均衡龃龉開卷有益撈撈搭搭良師黎兜鍪離會龍鯉馬上人眇眡明媚木家什盤梯圻郊傾靡酋酋铨司缺典三白法山回路轉時調失落噬胾授木手谕霜鹭順節樹威太陽爐體法托拉斯畏伏毋事五爪金龍閑散弦韋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