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肉的意思、髀肉的详细解释
髀肉的解释
大腿上的肉。亦为“髀肉復生”的简缩。 唐 白居易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鞍马怜髀肉,簪缨视鬢毛。”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尚有眼光牛背上,不消髀肉马蹄间。”
词语分解
- 髀的解释 髀 ì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复生(因长久不骑马,大腿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笔画数:; 部首:骨; 笔顺编号:
- 肉的解释 肉 ò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肉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 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网络扩展解释
“髀肉”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
字面含义
指大腿上的肉,即人体大腿部位的肌肉组织。
-
典故来源
该词常与成语“髀肉复生”关联,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据载,刘备曾感叹自己久不骑马征战,大腿内侧因缺乏锻炼而重新长肉,借此表达对虚度光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例如:
“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
引申意义
后多用于形容长期安逸、缺乏进取的状态,隐含对时光流逝却无所作为的怅惘。
-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髀肉”的情况较少,更多以“髀肉复生”这一成语形式出现,常见于文学或历史类文本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成语的详细背景,可参考《三国志》等古籍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髀肉这个词的意思:
髀肉这个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大腿上的肌肉和脂肪。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体部位上的赘肉或者胖肉。
拆分部首和笔画:
髀字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骨,表示与骨骼有关;右边的部首是肉,表示与肉类有关。总共有16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字:
髀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由骨和肉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在繁体字中,髀字的形状和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汉字写法:
在古时的汉字中,有关髀字的字形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古代印章文化中,不过在现代汉字中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字形的使用了。
例句:
他的大腿上长满了髀肉。
她开始锻炼,希望减掉一些髀肉。
组词:
髀肉重,髀二头肌,髀肉减肥。
近义词:
大腿赘肉,脂肪堆积。
反义词:
结实的大腿,紧实的肌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