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家的意思、九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家的解釋

指 戰國 時法、道、儒、陰陽、名、墨、縱橫、雜、農九個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清 錢謙益 《恭谒孔林先聖廟一百韻》:“九家陳篋衍,七略奏笙箎。” 章炳麟 《秦獻記》:“諸子之術,分流至于九家,遊説乞貸,人善其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家"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九家"特指中國先秦時期九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流派,即:

  1. 儒家(孔子創始)
  2. 道家(老子創始)
  3. 墨家(墨子創始)
  4. 法家(商鞅、韓非為代表)
  5. 名家(惠施、公孫龍為代表)
  6. 陰陽家(鄒衍為代表)
  7. 縱橫家(蘇秦、張儀為代表)
  8. 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為代表)
  9. 農家(許行為代表)

此分類源于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原載《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六家體系,後經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補充擴展為九流十家,其中"九家"即上述九大學派。

二、曆史背景與學術地位

九家學說形成于春秋戰國(公元前770-221年)社會變革時期,史稱"百家争鳴"。各學派針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提出治國方案:

司馬談評價:"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指出九家思想皆以治國安邦為終極目标。

三、文化影響

九家學說構成中華傳統思想的核心框架:

  1. 哲學體系奠基:道家宇宙觀與儒家倫理觀共同塑造中國哲學内核
  2. 政治制度淵源:法家思想催生中央集權制度,漢代"罷黜百家"後形成儒法并用的治理模式
  3. 學術傳承脈絡:九家著作被輯入《諸子集成》,成為研究先秦思想的一手文獻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卷第678頁
  2.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九流"條目
  3. 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九家”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戰國時期的九個思想學派(核心釋義)

  1. 定義
    指戰國時期形成的九個主要學術流派,包括:法家、道家、儒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即十家中排除“小說家”後的九家。

  2. 曆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各學派圍繞社會變革提出不同主張。例如:

    • 儒家主張“仁政”,墨家提倡“兼愛”,法家強調“法治”。
    • 北方學派(儒、墨、法等)注重政治實踐,南方學派(道家、農家)更關注自然與民生。

二、其他引申含義

  1. 泛指多個家族或領域
    源自《論語·子罕篇》“九家十族”,可表示“各家各戶”或“多方面”。
    例句:杜甫《為農》中“江村八九家”即指村落中的多戶人家。

  2. 文學中的虛指用法
    如白居易詩句“十家租稅九家畢”,用“九家”代指大多數百姓。


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學術讨論中多指戰國九大學派,文學作品中常作虛數使用。如需了解學派詳細主張,可參考《漢書·藝文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稗說瑣語才俊才皃姹姹敞車敕牓疵廢錯節丢車保帥東部東鱗西爪鬥獰恩斷義絕繁姿分庭憤抑戈樓根深蒂結官桂磙子海豬韓壽分香後肢踐運激渎藉手錦裙九人開足馬力礦柱戀班連連龍窩蘆笙冒賄命士畮鐘甯日飄萍浪迹貧竈牽就箝口結舌啟荜頃刻之間侵預券外全優儒宮散小人刹利紗羅飾動手泐庶女庶務四叔嗣孫無漏果物宜狹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