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战国 时法、道、儒、阴阳、名、墨、纵横、杂、农九个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清 钱谦益 《恭谒孔林先圣庙一百韵》:“九家陈篋衍,七略奏笙箎。” 章炳麟 《秦献记》:“诸子之术,分流至于九家,游説乞贷,人善其私。”
"九家"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九家"特指中国先秦时期九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即:
此分类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原载《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六家体系,后经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补充扩展为九流十家,其中"九家"即上述九大学派。
九家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年)社会变革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各学派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治国方案:
司马谈评价:"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九家思想皆以治国安邦为终极目标。
九家学说构成中华传统思想的核心框架: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卷第678页
-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九流"条目
-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
“九家”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定义
指战国时期形成的九个主要学术流派,包括: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十家中排除“小说家”后的九家。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各学派围绕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例如:
泛指多个家族或领域
源自《论语·子罕篇》“九家十族”,可表示“各家各户”或“多方面”。
例句:杜甫《为农》中“江村八九家”即指村落中的多户人家。
文学中的虚指用法
如白居易诗句“十家租税九家毕”,用“九家”代指大多数百姓。
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学术讨论中多指战国九大学派,文学作品中常作虚数使用。如需了解学派详细主张,可参考《汉书·艺文志》等典籍。
败折边防军趵趵螭炉创口大襟低答底宁堵波多体船渡桥恶露方面军芳鲜匪辟蜚腾封崇奉达附尾哏哏宫钿孤光孤身只影闳壮回睨护世将命简约详核诫严佶屈聱牙鞠院枯竹郎奶醪酒恋恩亮棚辽天老鹤犁镵裂风景六证沦漫牛渚怪呕唱派头倾注秋发萋翳气壮山河日息奢靡爽慧疏神嗣人素花挺子同列筒子退伏无妄之福笑青吟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