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真 族的下裳。 宋 宇文懋昭 《金志·男女冠服》:“婦女衣曰大襖子,不領如男子道服。裳曰錦裙,裙去左右,各闕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襲之。”
錦裙是女真族女性傳統服飾中的下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工藝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錦裙是女真族(金朝主體民族)婦女穿着的裙裝,屬于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服飾體系。其名稱源于材質和用途,"錦"指彩色提花絲織品,"裙"即下裳。
結構特征
裝飾工藝 采用繡帛工藝,即在絲綢面料上刺繡花紋,符合"錦"字代表的華美特征。這種工藝與當時中原地區的雲錦、宋錦等高級絲織技藝有交流融合。
文獻依據 最早見于宋代宇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記載:"裳曰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襲之。"
該服飾反映了女真族在保持遊牧傳統的同時,吸收中原紡織技術的文化交融現象。現代影視作品中常以藍色錦緞配金銀絲線來複原其形制,如"藍色昙花雨絲錦裙"的文學描寫。
《錦裙》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用錦織物制成的裙子。這種裙子通常用絲織物制成,色彩絢麗、圖案繁複,具有高雅華麗的風格。
《錦裙》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錦”是左右結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钅”,在書寫時包含11個筆畫。而“裙”是上下結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衣”,在書寫時包含8個筆畫。
《錦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在古代,錦織品是一種珍貴的織物,代表了高貴、富裕和美麗。錦織裙子在古代女性的着裝中非常流行,常被用作重要場合的裝飾。
在繁體字中,“錦裙”會寫作“錦裙”,字形上與簡體字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錦的古代寫法為“帚”,裙的古代寫法為“羣”。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但可以了解到漢字發展的演變過程。
1. 她穿着一條精緻的錦裙,華麗而優雅。
2. 這件錦裙上的圖案非常精美,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錦繡:指色彩絢麗、圖案美麗的織物或藝術品。
裙裝:指女性穿的裙子。
錦緞:指用絲織物制成,花紋精美的織物。
近義詞:錦織、錦衣、絢麗。
反義詞:平凡、簡樸、寒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