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畮鐘的意思、畮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畮鐘的解釋

同“ 畝鐘 ”。 明 周鎬 《黃河賦》:“溉糞兼資,黍稷載敷,變墝埆之瘠壤為畮鐘之上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畮鐘(讀作mǔ zhōng)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計量單位名詞,由“畮”(畝)和“鐘”兩個量詞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的單位面積産量或稅收标準。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畮 (mǔ)

    即“畝”的異體字,指土地面積單位。古代一畝約等于現代0.0667公頃(依據曆代度量衡差異略有浮動)。

    來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田部》:“畮,六尺為步,步百為畮。”

  2. 鐘 (zhōng)

    古代容量單位,多用于計量谷物。一鐘的具體容量因朝代而異,如春秋時期齊國“一鐘為十釜”(約合640升),後泛指大量糧食。

    來源:西漢《禮記·曲禮》:“獻粟者執右契,獻米者操量鼓。”鄭玄注:“鼓,量器名,容十二斛。”(注:斛與鐘存在換算關系)。


二、複合詞“畮鐘”的含義

“畮鐘”指“一畝土地所産谷物達一鐘”,形容土地極其肥沃或農業高産,後引申為:

  1. 高産田地的代稱:如《史記·貨殖列傳》載“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畮畝鐘之田”,描述都城近郊的豐産良田。
  2. 賦稅計量基準:古代官府以“畝鐘”為标準制定田稅額度,如《管子·治國》提到“歲兼美惡,畝取一鐘”。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考據

  1. 《周禮·地官·司徒》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畝鐘之田為上歲。”

    釋義:将每畝産糧一鐘的土地列為上等豐年田産。

  2. 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

    “畝鐘者,一畝收一鐘也。鐘受六斛四鬥,蓋極言其收獲之多。”

    考據:明确“畝鐘”為産量單位,并考證其容量(約合640升)。


四、現代學術解讀

根據農史研究,“畝鐘”反映古代農業技術的巅峰水平。如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推行“相地而衰征”政策,以“畝鐘”田為稅收優等标準,推動鐵器牛耕普及(參考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需注意:因曆代度量衡差異,“一鐘”的實際容量需結合具體朝代考證。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2.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3. 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
  4. 王引之. 《經義述聞》
  5.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畮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三、補充說明

四、相關概念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語料或農業史研究,建議查閱《說文解字》《農政全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寶煤炳露駁蝕不請自來長休告徹瑟儲書錯指打熱雕素鬥茗短犢惡業發傳發慮豐田扞将姑都好客揮揚監納健勇靖慎金柈楷書康莊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老丫牢壯利己損人靈俗隆谷灤京貿市魅人貧單乾衡箐谷求言騎竹去邪歸正澀赤神态沈緻十二金钗十母獸脊壽序守中死巴頌椒訟疏瑣屑天筆微文舞弊侮駡無往不複瑕穢铦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