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箝口結舌的意思、箝口結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箝口結舌的解釋

閉口不敢發表言論。 宋 司馬光 《乞改求谏诏書劄子》:“是詔書始於求諫,而終於拒諫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非國家之福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臣哭夏》:“箝口結舌,尚恐禍至,誰敢捨身力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近來州縣所以魚肉諸生,其意蓋在立威,威立而諸生箝口結舌,則庶民何敢出而争控。”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國内頗紛纭多事,簡直無從說起,生人箝口結舌,尚虞禍及,讀 明 末稗史,情形庶幾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箝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又作“鉗口結舌”,本義指緊閉嘴巴、舌頭打結,引申為因恐懼或顧慮而不敢說話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箝”通“鉗”,意為夾住、封鎖,“結舌”指舌頭不能活動,形容言語受阻。該成語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賢難》,其中提到“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生動刻畫了在高壓環境下人們被迫沉默的場景。

從語義演變看,該成語包含雙重動作描寫:“箝口”強調外力壓制下的閉口不言,“結舌”則突出内心惶恐導緻的失語狀态。現代用法多指因畏懼權威、顧忌後果或缺乏言論自由而保持緘默,如《現代漢語詞典》例舉“在強權面前,百姓隻能箝口結舌”的典型語境。

近義詞“噤若寒蟬”“三緘其口”與之構成語義關聯,反義詞“暢所欲言”“仗義執言”則形成鮮明對比。該成語在語言學層面展示了漢語通過身體器官動作隱喻心理狀态的造詞特點,具有鮮明的文化認知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箝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ián kǒu jié shé,形容因恐懼、壓力或顧忌而閉口不言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1.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宋代司馬光的《乞改求谏诏書劄子》:“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非國家之福也。”,批評統治者表面求谏實則壓制言論的行為。
  2. 後世引用:
    明清文學作品如《鳴鳳記》和昭梿的《嘯亭雜錄》均用此詞形容臣民在高壓統治下的沉默。

三、語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現代語境應用

當代可用于描述輿論管控、職場壓制等場景。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馬阪尹裱褫彩幡草萊朝聞夕改撜溺城濮之戰出就外傅莼菜楚越之急翠笕村酤錯盭大葷待伴放像泛浸斧鑿痕功賞公制海陸風火子交洋警告即禽軍鼓峻朗康熙客座寇敵愧栗來索迷昧鳴唳末茶骈羅評判辟如撲讨啓寵納侮青肚皮猢狲绮談曲室濡須塢三倉缫絲娘商祈升值師臣殊釋儵昱思舊丘踏踶天部推下危天向望謝丘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