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口不敢發表言論。 宋 司馬光 《乞改求谏诏書劄子》:“是詔書始於求諫,而終於拒諫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非國家之福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臣哭夏》:“箝口結舌,尚恐禍至,誰敢捨身力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近來州縣所以魚肉諸生,其意蓋在立威,威立而諸生箝口結舌,則庶民何敢出而争控。”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國内頗紛纭多事,簡直無從說起,生人箝口結舌,尚虞禍及,讀 明 末稗史,情形庶幾近之。”
“箝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ián kǒu jié shé,形容因恐懼、壓力或顧忌而閉口不言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當代可用于描述輿論管控、職場壓制等場景。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箝口結舌》這個詞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因為害怕或不願意說出真實的想法或意見,而保持沉默或避免使用合適的言辭表達自己的觀點。形象地說,就好像是用箝子箝住了嘴巴,讓舌頭無法運動,無法說出話來。
《箝口結舌》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口”,其中“⺮”是左右結構的“竹”字部首。根據筆畫的計算,它共有13畫。
《箝口結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成語“鹹與轸言”和“箝語結舌”。這兩個成語都是形容人們由于畏縮或不敢直言,而受限于言語和表達。後來,這兩個成語合并形成了現代成語“箝口結舌”,并被廣泛使用。
《箝口結舌》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箝口結舌」。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箝口結舌」的形式,其中的「結」字在現代簡化字中寫作「結」。
1. 在會議上,他因為害怕領導的反對而箝口結舌。
2. 在面對老師的質問時,學生們常常會箝口結舌。
3. 他出席公開辯論賽時,準備充分,不再箝口結舌。
- 箝制(qín zhì):指用箍子或其他工具限制或束縛。
- 口才(kǒu cái):指說話的能力或口齒的流利程度。
- 緘默(jiān mò):指保持沉默,不說話。
-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指性格内向,話語不多。
- 開口(kāi kǒu):指主動說話,開口講話。
- 流暢(liú chàng):指言辭流利,表達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