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王敦傳》:“﹝ 王敦 ﹞每酒後輒詠 魏武帝 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原形容對文學作品的極度贊賞,後亦用以形容抒發壯懷或不平之情。 清 魏源 《秦淮燈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嗚,擊碎唾壺小酒唱。”亦省作“ 擊玉壺 ”、“ 擊唾壺 ”。 唐 李白 《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清 歸莊 《與侯彥舟書》:“弟病廢之人,泥塗自甘,顧不能為君擊唾壺耳。”
“擊碎唾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對文學作品的極度贊賞,後也引申為抒發豪情壯志或心中不平之意。
出自《晉書·王敦傳》:東晉大将軍王敦酒後常吟誦曹操的《龜雖壽》詩句“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用如意擊打唾壺(古代痰盂)打節拍,導緻壺口盡缺。
建議通過權威詞典或《晉書》原文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
《擊碎唾壺》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做事雷厲風行,秒殺對手的意思。
《擊碎唾壺》是一個四字成語,包含了兩個部首:手部和口部。其中,手部的筆畫數為4,口部的筆畫數為7。
這個成語來源于西漢時期的曆史故事。當時,劉邦在與項羽的淮南戰役中,曾經親手擊碎了敵方将領的唾壺,表明了他堅決決心要徹底擊敗對手。
擊碎唾壺的繁體寫法為「擊碎唾壺」。
古時候,「擊碎唾壺」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上與現代漢字相近。
他以雷霆之勢,擊碎唾壺,一舉成名。
擊碎、唾壺、擊敗、決心。
迅猛如雷、一舉擊破、力挫對手。
墨守成規、軟綿綿、不作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