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殘刻薄。《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中國有禮義,少求責,非若 吐蕃 惏刻無極也。”
“惏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án kè,其核心含義為貪殘刻薄,多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根據,“惏刻”指貪婪、殘忍且待人苛刻,常用來描述性格或處事方式中的負面特質。例如《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中記載:“中國有禮義,少求責,非若吐蕃惏刻無極也。” 這裡通過對比,強調吐蕃的貪婪刻薄與中國禮義之邦的差異。
語境與用法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近義詞可包括“刻薄”“苛酷”,反義詞則如“仁厚”“寬宏”等。
注意區分形近詞
“惏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避免與其他工藝或形容詞混淆。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等曆史文獻。
《惏刻》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短暫、瞬間”的意思。
《惏刻》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4。
《惏刻》的起源較為模糊,它是作者根據漢字的字音、形義等整合創造出來的一個詞語。
《惏刻》的繁體字為「惏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惏刻》的基本形态仍然是由“心”和“刻”兩個部分組成的。
1. 那片彩虹在天空上隻閃耀了一惏刻,轉瞬即逝。
2. 她眨眼間陷入了惏刻般的思考。
組詞可以根據《惏刻》的意義進行組合,如:“惏刻工夫”、“惏刻流逝”等。
與《惏刻》義近的詞語有:“瞬間”、“頃刻”等。
與《惏刻》義相反的詞語有:“永恒”、“漫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