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千的意思、秋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千的解釋

[swing] 遊戲用具,将長繩系在架子上,下挂蹬闆,人隨蹬闆來回擺動

詳細解釋

傳統體育遊戲。兩繩下拴橫闆,上懸于木架,人坐或站在闆上,兩手分握兩繩,前後往返擺動。相傳 春秋 時 齊桓公 自北方 山戎 傳入。一說本為 漢武帝 時宮中之戲,作千秋,為祝壽之辭,後倒讀為秋千。 南唐 馮延巳 《鵲踏枝》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入秋千去。” 金 元好問 《辛亥寒食》詩:“秋千與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孫枝蔚 《漫興》詩之四:“誰家紅袖過紅橋,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既不跺腳一走,就得想辦法作事,先必得站一頭兒,不能打秋千似的來回晃悠。”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秋千》


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運動。在木架或鐵架上懸挂兩繩,下拴橫闆。人在闆上或站或坐,兩手握繩,利用蹬闆的力量身軀隨而前後向空中擺動。相傳為 春秋 齊桓公 從北方 山戎 引入。一說本作千秋,為 漢武帝 宮中祝壽之詞,取千秋萬歲之義。後倒讀為秋千,又轉為“鞦韆”。見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二:“十年蹴踘将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歲時記》: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鈎之戲。《古今藝術圖》:以綵繩懸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謂之鞦韆。一雲當作千秋,本出 漢 宮祝壽詞,後人倒讀,又易其字為鞦韆耳。” 宋 蘇轼 《寒食夜》詩:“漏聲透入碧窗紗,人靜鞦韆影半斜。” 清 陳維崧 《減字木蘭花·過惠山九華庵》詞:“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斷闆存。”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樹的橫枝上系着繩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圍着悠蕩着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秋千是一種傳統遊戲和運動用具,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定義

秋千(拼音:qiū qiān)由兩根等長繩索或鐵鍊懸挂于支架,下端固定踏闆構成。使用者通過蹬闆或身體擺動實現空中前後蕩動。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稱為"千秋",後避諱改稱"秋千"。春秋時期由北方山戎民族傳入中原,或為漢武帝時宮中祝壽遊戲演變而來。
  2. 形制發展:從樹桠枝系彩帶的原始形态,逐步發展為木架/鐵架+繩索+踏闆的标準化結構。

三、文化意義

• 清明習俗:元明清三代将清明節定為秋千節,宮廷民間均有蕩秋千活動
• 文學意象:常見于詩詞歌賦,如馮延巳"亂紅飛入秋千去"、元好問"秋千與花影"等

四、物理原理

通過公式可表示為擺動過程中的能量轉換: $$ E = mgh + frac{1}{2}mv $$ 其中$h$為擺動高度,$v$為瞬時速度,體現勢能與動能的周期性轉換。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考證或物理計算模型,可查閱《中國民俗史》《經典力學》等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秋千

秋千是指用繩索懸挂在架子上,供人坐在上面搖擺的器械。它是一種兒童喜愛的遊樂設施,也可以用來放松身心。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秋千的拆分部首是禾(he)和立(li),其中禾是指禾本植物,立則表示直立的意思。秋千總共有10畫。

來源

秋千一詞源于漢語。它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一章中:“自今及古,重之以言。凡作秋千,妻兒皆言。”

繁體

秋千的繁體字是「鞦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鞦韆」或「囚」(qiú)、「牽」(qiān)。

例句

1. 他們在公園裡玩秋千。

2. 小明和小紅一起坐在秋千上高高地搖擺。

組詞

秋千有關的組詞有:

1. 秋千架:用來懸挂秋千的架子。

2. 秋千繩:用來懸挂秋千的繩子。

3. 搖擺:坐在秋千上來回晃動。

4. 娛樂:通過玩秋千來獲得樂趣。

近義詞

近義詞:秋千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名稱。

反義詞

反義詞: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