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uction] [邏輯] 從部分到整體,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别到普遍的推理
(1).歸還。 宋 歐陽修 《與宋龍圖書》:“先假通録,謹先歸納,煩聒豈勝惶悚。” 宋 蘇轼 《與鄭靖老書》之二:“向不知公所存,又不敢帶行,封作一籠寄 邁 處,令訪尋歸納。”
(2).歸入;加入。 宋 秦觀 《鮮于子駿行狀》:“ 東州 平衍, 兖 、 鄆 、 單 、 濟 、 曹 、 濮 諸河,其所歸納,惟 梁山 、 張澤 兩濼。” 曹亞伯 《武昌日知會之運動》:“漸次軍學兩界之有心革命者,均歸納於 高家巷 日知會。” 張謇 《緻内閣書》:“今為 滿 計,為 漢 計,為 蒙 、 藏 、 回 計,無不以歸納共和為福利。”
(3).歸并;收攏。 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二):“這裡盡可能的簡單化,歸納為容易把握容易記住容易實踐的六件事。” 葉紫 《楊七公公過年》:“然後再把一年中辛辛苦苦的結果:--百十捆稻草都歸納起來,統統堆到小船上面。”
(4).邏輯學術語。一種由許多具體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與“演繹”法相對。 胡適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舉例作證是歸納的方法。” 秦牧 《藝海拾貝·惠能和尚的偈語》:“把這些事情歸納起來,很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不少道理的。”
“歸納”是一個多領域通用的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從具體到一般的總結或推理”。以下是不同語境下的詳細解釋:
指通過觀察多個具體事例,總結出普遍性規律的思維方式。例如:
一種嚴格的證明方法,用于證明與自然數相關的命題,包含兩個步驟:
例如證明“1+2+...+n = n(n+1)/2”時,需先驗證n=1時等式成立,再假設n=k成立的情況下推導n=k+1的情況。
指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提煉要點的過程,例如:
歸納 | 演繹 | |
---|---|---|
方向 | 特殊 → 一般 | 一般 → 特殊 |
結論性質 | 或然性(可能被推翻) | 必然性(前提真則結論真) |
典型形式 | 觀察案例→總結規律 | 普遍原理→推導具體事例 |
需要注意的是,歸納法的可靠性取決于樣本的代表性和數量,在嚴謹的學術研究中常與演繹法結合使用。
《歸納》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根據特定的規律或者共同點将一些具體事物或者概念加以歸類、總結和概括的過程。
《歸納》這個詞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彡”,右邊的部首是“土”,共有14筆。
《歸納》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經典著作《尚書·大禹谟》中,“有衆庶将亡之事, 其適谶括歸納候於度者,何故焉?”。在繁體字中,《歸納》的表示形式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人們将《歸納》寫為“歸納”,其中的“彳”部表示人行走的腳步,與現代的“彡”部表示山形不同。古代的“納”字則用“納”讓字形更加複雜。
1. 他能夠歸納出這個問題的核心要點。
2. 經過歸納,我們得出了結論。
3. 他善于用歸納法總結和概括知識。
歸納法、歸納總結、歸納思維、歸納推理、歸納演繹
概括、總結、歸類、歸納總結
分析、細分、細緻、詳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