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狷介與狂放。《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惟 漢 有木,曾不踰境。惟南有金,萬邦作詠。民之胥好,狷狂厲聖。儀形在昔,予聞子命。” 張銑 注:“狷狂之心,厲以作聖。喻不善人也。言 謐 之相好,贈我以言相戒,使我狷狂之心,厲以作聖人之道也。”一本作“ 狂狷 ”。
“狷狂”是一個由“狷”和“狂”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者的本義及曆史語境來理解:
狷(juàn):
狂(kuáng):
綜合多個來源,存在以下解釋方向:
矛盾性格的結合:
指兼具“狷介”(耿直拘謹)與“狂放”(放縱不羁)的雙重特質,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複雜性格,如《文選·陸機詩》引例。
偏貶義的現代解讀:
部分現代語境中,強調其負面含義,如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或“狂妄驕縱”的貶義色彩(參考網絡釋義)。
勸誡與自省意味:
古注中提及“狷狂厲聖”,即通過約束偏激、狂妄之心來追求聖人之道,隱含自我修正的意圖。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避免單一化解讀。
《狷狂》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它的意思是心情狹隘,行為怪異,情緒沖動,或者形容一種言行不合常理、不拘小節的舉止。
《狷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犬”和“犬”,它們都是“犬字旁”。其中,“犬”表示“狗”,也是表示動物的部首,而“犬”的意思是狗。它的筆畫數目是9畫。
《狷狂》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是古代文獻中的一個詞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獳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狷狂》的寫法是「犬狗犭犬」,這裡出現了兩個“犬”字,表示詞義的擴大和強調。
以下是使用《狷狂》進行例句造句:
1. 他雖然聰明才智出衆,卻因為狷狂的個性,很難與人相處。
2. 她的言談舉止狷狂,經常會引起周圍人的困惑和不解。
和《狷狂》相關的組詞有:
1. 狷介(表達性格獨特,行為拘謹)
2. 狂躁(形容情緒激動,行為異常)
3. 心狠手辣(形容冷酷無情的行為)
與《狷狂》意思相近的詞有:
1. 古怪(形容言行奇特,與常人不同)
2. 反常(表示行為不合乎常規,與尋常情況不同)
3. 異常(形容異常的,違反常規的情況)
與《狷狂》相對的反義詞有:
1. 平和(表示情緒穩定,行為沉着冷靜)
2. 溫和(形容性格柔和,行為溫文爾雅)
3. 正常(表示符合常規,與異常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