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王敦传》:“﹝ 王敦 ﹞每酒后輒咏 魏武帝 乐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原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亦用以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亦省作“ 击玉壶 ”、“ 击唾壶 ”。 唐 李白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清 归庄 《与侯彦舟书》:“弟病废之人,泥涂自甘,顾不能为君击唾壶耳。”
汉语词典释义
“击碎唾壶”是一个典故性成语,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原指晋代名将王敦酒后吟诵曹操《龟虽寿》时,以铁如意击打唾壶(痰盂)打拍子,因情绪激昂竟将壶口敲缺。后比喻对诗文或艺术作品的极度赞赏与忘情共鸣,或因豪情壮志而激情澎湃。
典故溯源
据《世说新语·豪爽》记载:
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此典凸显王敦对曹操诗句的强烈共情,后人以“击碎唾壶”形容沉浸于文艺作品时的激昂之态。
引申含义
用法特点
多用于书面语及评论语境,常见于古典文学批评或人物志节描写,如:
“读其诗,令人击碎唾壶,慨当以慷。”
现代使用中,常与“击节叹赏”“拍案叫绝”等词义相近,但更具动作意象与历史厚重感。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击碎唾壶”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也引申为抒发豪情壮志或心中不平之意。
出自《晋书·王敦传》:东晋大将军王敦酒后常吟诵曹操的《龟虽寿》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用如意击打唾壶(古代痰盂)打节拍,导致壶口尽缺。
建议通过权威词典或《晋书》原文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
柏城拜除帮腿伴同包公变产补官不守恒传见嫡妾多米诺骨牌翻工犯节飞蓬随风風味趺莲沟谷广播卫星地面站海浪红袖花烬幻缘护兵缄舌闭口进屯进鴆救护急响壳质快果刘易斯露两手路凭履坦卖金駡娘木老鸦奴使破竹之势蒲剑桥头堡轻檝认清阮宅入贺三刀梦山货山性神仙会慎终侍间石品师巫顺访嗣奉潭竹同流合汙蛙黾误犯衔环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