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膏血。脂膏與血液。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2).引申為心血。 明 袁宏道 《慈溪錢君墓石銘》:“溫然而煦育耶,唯先公之膏液也。”
(3).猶膏雨。《文選·左思<蜀都賦>》:“雖星畢之滂沲,尚未齊其膏液。” 張銑 注:“凡月附於畢星則雨,雖其滂沲,終不可齊此之膏液。” 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之二:“膏液乍霑灑,草木生新香。”
(4).動植物體内或植物果實内的油脂。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正猶菽粟之甘,太牢之肥,仁人之所先得,而古今之所同嗜,君子所以哺其膏液而鮮能知之者,所以為凡民之所歸也。”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膏液》:“草木之實,其中韞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借木石,而後傾注而出焉。”
膏液(gāo yè)是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個義項:
一、指動植物體内提煉的油脂或汁液 此義源自古代典籍《禮記·禮運》"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蒉桴而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鄭玄注"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孔穎達疏"以手掬之而飲,謂以手為抔而盛飲也。謂以手掬抔此膏液而飲之"。《天工開物·膏液》專章記載"草木之實,其中韫藏膏液,而不能自流",指植物果實中蘊含的油質成分。
二、特指肥沃的土壤養分 《農政全書·墾田疏》載"膏液滲漉,土脈肥饒",描述土壤中滲透着滋養作物的養分。《王祯農書》強調"糞壤者,所以變薄田為良田,化硗土為肥土,此古人所以雲‘糞田勝膏液’也",将膏液比作天然肥料。
該詞現代多用于農學文獻,如《中國土壤學》将"膏液"列為古代對土壤腐殖質的雅稱,指腐殖層中溶解的營養物質(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膏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在當代語境中,“膏液”多指黏稠的液體,例如: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見比喻義,日常交流中更偏向物理屬性描述。古籍引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混淆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案例,可參考《文選》《天工開物》等文獻。
安若泰山熬茶白蘭地賓遊冊贈韔弓禅關串店吹噏醇深從列錯缪搭班子調筝斷長續短恩力丐頭固定資金過慮寒茭黑黢黢後台老闆黃台之瓜惠義徦爾箭步揀練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階爵九閡九華扇酒渦君門冷面孔離簁流說慢官愍隸獰雨喬戈裡峰請春詞輕隽輕偎低傍秋水衽席之嫌山首稍縱則逝神韻碩材私蓄訟系套取鐵豸頭會箕賦團雪散雪辭推襟送抱五更頭閑磕牙霄塗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