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周 分設于四郊的學校。《禮記·祭義》:“天子設四學。” 鄭玄 注:“四學,謂 周 四郊之虞庠也。”一說指 周 、 殷 、 夏 、 虞 四代之學。 孔穎達 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 周 學也, 殷 學也, 夏 學也, 虞 學也。”
(2).指 南朝 宋 設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學館。《宋書·隱逸傳·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徵 次宗 至京師,開館於 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 會稽 朱膺之 、 潁川 庾蔚之 ,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 丹陽 尹 何尚之 立玄學,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學,司徒參軍 謝元 立文學。凡四學并建。” 南朝 梁 沉約 《為皇太子謝表》:“不閑三善之訓,未習四學之儀。”
“四學”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指南朝宋文帝時期設立的四個學術機構,分科為:
在當代語境中,“四學”有時被賦予新内涵,例如“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強調曆史學習的實踐意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如《禮記》原文)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5、6的原始内容。
“四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四”是拆分部首和筆畫,而“學”則是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的具體含義。下面将對每個部分進行詳細解釋。
在漢字中,“四”是一個獨立的字,它的意義主要是表示數字4。它的部首是“囗”,意思是圍起來。它的筆畫數是5畫。
“四”是古漢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的形式。它在古代代表了數學中的一個基本數字,同時也具有象征意義,如“四方”代表方位。
“四”的繁體字為“肆”,在形态上與簡體字有一些差異,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人常用豎排書寫,而現代漢字為橫排。古代人還使用篆書、隸書等不同的字體書寫漢字。
1. 他一共有四個兄弟姐妹。
2. 這個杯子摔了四次都沒壞。
四象、四季、四海等。
肆、五回、伍等。
一、二、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