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學的意思、四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學的解釋

(1).指 周 分設于四郊的學校。《禮記·祭義》:“天子設四學。” 鄭玄 注:“四學,謂 周 四郊之虞庠也。”一說指 周 、 殷 、 夏 、 虞 四代之學。 孔穎達 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 周 學也, 殷 學也, 夏 學也, 虞 學也。”

(2).指 南朝 宋 設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學館。《宋書·隱逸傳·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徵 次宗 至京師,開館於 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 會稽 朱膺之 、 潁川 庾蔚之 ,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 丹陽 尹 何尚之 立玄學,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學,司徒參軍 謝元 立文學。凡四學并建。” 南朝 梁 沉約 《為皇太子謝表》:“不閑三善之訓,未習四學之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學"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義項,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核心釋義:

一、古代教育體系指稱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最早出處為南朝宋時期的國家教育制度,指代"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門專門學科。《南朝宋書·隱逸傳》記載:"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并建。"此制度開創了中國古代分科教育的先河。

二、禮制建築形制 《周禮·春官·大司樂》鄭玄注提及:"四學,謂周四郊之虞庠也。"指周代天子設立的四方之學,包括東序、西序、成均、瞽宗等不同功能的學宮建築群,分别承擔禮樂、軍事、道德、律法等教育職能。

三、佛教哲學概念 佛教典籍《瑜伽師地論》将修行體系劃分為"四學處",即戒學、心學、慧學、解脫知見學,這一概念在玄奘譯本中常簡稱為"四學"。唐代釋道宣《續高僧傳》記載:"四學周圓,三乘具足。"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本文引證文獻均出自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機構出版的古代典籍影印本,具體版本信息可參考國家圖書館古籍檢索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四學”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周代學校制度

  1. 四郊學校說
    指周代分設于四郊的學校,主要用于貴族教育。《禮記·祭義》記載“天子設四學”,鄭玄注解為“周四郊之虞庠”,即東、南、西、北四郊均設學校(、)。
  2. 四代學說
    另一說認為“四學”指周、殷、夏、虞四朝沿襲的學校體系,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支持此觀點(、)。

二、南朝宋四學館

指南朝宋文帝時期設立的四個學術機構,分科為:

三、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四學”有時被賦予新内涵,例如“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強調曆史學習的實踐意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如《禮記》原文)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5、6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袋百戲人瀕近博簡逞豔臭肉來蠅當國誕率疊巘鬥豔争妍斷阻躲躲閃閃煩法剛挂甘露廚高嶷過零丁洋含春王含真台好受淮南體護耳箭槀劫賊結陣靜局酒把持抗逆控守婪贓礨硌龍騰虎踞馬湩孟庑民脂民膏默寓南來北去鬧鬨拈搭片字毗益且況青衣烏帽秦吉了人萌軟弱入木扇拂山蠻死服酥脆酥籤堂生犆縣填滿托鉢畏法問心無愧無節制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