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谷鳥的别稱。因鳴聲而得名。 宋 蘇轼 《五禽言》詩之二:“溪邊布穀兒,勸我脫破袴,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 王十朋 集注:“土人謂布穀為脫卻破袴。” 宋 陸遊 《聞鳥聲有感》詩之一:“小市提壺酤濁酒,東陂脫袴插青秧。” 宋 辛棄疾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提壺脫袴催歸去,萬恨千情。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 鄧廣銘 箋注:“提壺、脫袴:俱鳥名,以其鳴聲而得名者也。”
關于“脫袴”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脫袴”是布谷鳥的古代别稱,源自其鳴叫聲的拟音。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轼《五禽言》詩中以“脫破袴”形容布谷鳥啼叫,後簡化為“脫袴”()。
文學引用
語言學特征 屬于漢語方言中的拟聲詞現象,類似“布谷”“快快割麥”等鳥類命名方式,反映古人對自然聲音的捕捉與語言轉化。
注意說明 需注意該詞與字面“脫褲子”無關聯,屬特定語境下的通假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宋詩研究領域。
建議結合《五禽言》原文及宋代農事文獻進一步考察其文化背景。
《脫袴》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脫字的部首是⺼,袴字的部首是衣。脫袴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畫。
脫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是指男子成年後開始不再穿着童裝褴褛的襦裙(也稱作幼袴),而改穿成年人的裝束。它在現代漢語中有着豐富的含義,除了字面上的穿戴轉變之外,還意味着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責任擔當。
脫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脫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脫字在古代的拼音讀音是tuō,袴字在古代的拼音讀音是kū。所以脫袴在古代的寫法為「tuōkū」。
例句:
他漸漸脫袴成人,開始承擔家庭的責任。
組詞:脫穎而出、脫落、脫胎換骨
近義詞:轉變、成熟、長大
反義詞:幼稚、未成年、不負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