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俎的意思、進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俎的解釋

進獻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禮器。《藝文類聚》卷六三引 晉 潘尼 《東武館賦》:“膳夫進俎,虞人獻鮮。”《新唐書·禮樂志二》:“太祝各帥齋郎進俎。”《金史·樂志上》:“進俎,奏《豐寧之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俎”是古代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在祭祀或宴飨儀式中進獻盛放牛羊等肉食的禮器(俎)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俎”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牲肉的禮器,形似幾案。所謂“進俎”,即由專人(如膳夫、太祝等)将裝有祭品的俎呈獻至特定位置,體現對神靈或尊者的敬奉。

  2. 文獻記載與儀式場景

    • 晉代潘尼《東武館賦》提到“膳夫進俎,虞人獻鮮”,說明宴飨中進俎與獻鮮的流程結合。
    •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太祝各帥齋郎進俎”,表明唐代祭祀時由禮官帶領助手完成此環節。
    • 《金史·樂志》描述“進俎,奏《豐甯之曲》”,顯示金代進俎儀式伴有特定樂曲。
  3. 文化内涵
    這一行為不僅是禮儀程式,更象征對神靈、祖先的虔誠,以及等級制度中“分胙”(分配祭肉)的權力秩序,具有宗教與政治雙重意義。

“進俎”是古代禮制中的重要環節,通過獻俎行為傳遞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文化觀念,其記載多見于漢唐至金代的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俎(jìn zū)的意思

《進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進入宴席時被正式邀請的意思。在古代,進俎是受邀者進入宴席後被主人安排坐席的一種儀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jìn):部首辶(辵),筆畫7

俎(zū):部首人(亻),筆畫9

來源和繁體

進俎一詞來源于古代祭祀儀式中的蔔筮。在祭祀中,先蔔筮神明是否歡喜接納,如果結果是吉利的話,主人便會邀請賓客進入宴席;如果不吉利,則會改動筵席或取消宴會。進俎的「俎」字在繁體字中是「觜」,而且字形較為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差别。進俎的「進」字在古時寫作「進」,「俎」字的寫作和現代相同,但有時也會寫做「䆫」。

例句

請客人進俎。

組詞

進餐、進場、進宮、進步

近義詞

蒞席、列席、參宴

反義詞

退席、離席、避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