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俎的意思、進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俎的解釋

進獻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禮器。《藝文類聚》卷六三引 晉 潘尼 《東武館賦》:“膳夫進俎,虞人獻鮮。”《新唐書·禮樂志二》:“太祝各帥齋郎進俎。”《金史·樂志上》:“進俎,奏《豐寧之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禮儀場合,其核心含義指在祭祀或宴飨等隆重儀式中,将盛放犧牲(祭品)的俎(一種禮器)進獻、呈上的動作或環節。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進(進): 本義為前進、送上、呈獻。在此語境下,特指呈獻、奉上的動作。
    • 俎: 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用來盛放牲體(如牛、羊、豬等犧牲)的禮器。形狀通常為長方形案闆,有四足。它是承載祭品的重要器具。
    • 合義: “進俎”即指将已經切割好、盛放在俎上的牲肉(祭品)恭敬地進獻、呈奉到神位前或賓客席前的禮儀程式。這是祭祀或高級宴飲中一個關鍵的、象征性的步驟。
  2. 使用場景與禮儀意義

    • 祭祀禮儀: 在宗廟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儀式中,“進俎”是核心環節之一。在完成初獻(第一次獻酒)等步驟後,由專人(如祝、屍或執事者)将盛有犧牲的俎奉上,置于神位(或代表神靈的“屍”)前,表示将最珍貴的食物獻給神靈,表達敬意和祈求。如《儀禮·特牲饋食禮》等典籍詳細記載了相關流程。
    • 宴飨禮儀: 在諸侯朝觐天子、貴族間高級宴會(如鄉飲酒禮、燕禮)中,“進俎”指将烹煮好的牲肉盛于俎上,進獻給主賓或尊貴者,是體現尊卑秩序和款待之誠的重要環節。如《周禮·天官·膳夫》有相關職責描述。
    • 象征意義: “進俎”不僅是一個物理動作,更承載着敬獻、分享、尊崇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将最豐盛、最潔淨的食物獻給神明或最尊貴的客人,是禮樂制度中表達誠敬和維系秩序的具體體現。
  3. 古今差異

    • 在現代漢語日常使用中,“進俎”一詞已非常罕見,屬于古語詞或曆史專有名詞。
    • 其含義主要保留在研究古代禮制、曆史文獻、古典文學等領域。當在現代語境中出現時,多用于描述曆史場景、重現古禮或作為典故引用。

權威參考來源:

“進俎”是一個根植于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專有名詞,特指在祭祀或宴飨禮儀中将盛有犧牲的俎進獻、呈奉的莊重儀式環節,體現了古人對神靈和尊長的崇敬之心。其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曆史文化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進俎”是古代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在祭祀或宴飨儀式中進獻盛放牛羊等肉食的禮器(俎)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俎”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牲肉的禮器,形似幾案。所謂“進俎”,即由專人(如膳夫、太祝等)将裝有祭品的俎呈獻至特定位置,體現對神靈或尊者的敬奉。

  2. 文獻記載與儀式場景

    • 晉代潘尼《東武館賦》提到“膳夫進俎,虞人獻鮮”,說明宴飨中進俎與獻鮮的流程結合。
    •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太祝各帥齋郎進俎”,表明唐代祭祀時由禮官帶領助手完成此環節。
    • 《金史·樂志》描述“進俎,奏《豐甯之曲》”,顯示金代進俎儀式伴有特定樂曲。
  3. 文化内涵
    這一行為不僅是禮儀程式,更象征對神靈、祖先的虔誠,以及等級制度中“分胙”(分配祭肉)的權力秩序,具有宗教與政治雙重意義。

“進俎”是古代禮制中的重要環節,通過獻俎行為傳遞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文化觀念,其記載多見于漢唐至金代的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足和尚貝葉文骠姚别将簸惡程校斥女串秧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大穢刀把大綏電赩法城翻新奮辭豐珍革剗公耳忘私骨固執成見和鼓紅谕麾下火塗道疆易堅心茭艹戛玉锵金誡語金匮石室錦荔枝記臆蠡湖領首麗牲流斥孿生子廬墓鞔革蟒衫默殺木扇潛林敲點戎将牲犢深窅視含水刷石四則索詐悌順偷眼推委脫生忘忽烏洞洞先慈細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