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鼓的意思、和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鼓的解釋

元 代一種鼓名。《元史·禮樂志五》:“和鼓,制如大鼓而小,左持而右擊之。”

(1).與鼓聲相和。《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 鄭玄 注:“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2).喻态度依違兩可的人。《宋史·張士遜傳》:“ 曹利用 在樞府,藉寵肆威, 士遜 居其間,無所可否,時人以‘和鼓’目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曆史語境與功能屬性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和”本義為聲音相應和諧,《說文解字》釋為“相應也”,引申為調和、協調;“鼓”為打擊樂器統稱,《周禮·春官》記載“六鼓”包含不同形制與用途的鼓類。二字組合成“和鼓”,特指古代禮儀或樂舞中用于調和節奏、彰顯禮制的樂器,如《樂書》所述“和鼓以節樂,禮樂相成”。

二、曆史功能考據

  1. 禮樂制度載體:據《周禮·地官》記載,和鼓用于祭祀、宴飨等場合,配合“笙師”演奏,體現“禮以節人,樂以發和”的思想(來源:《周禮注疏》)。
  2. 軍事指揮工具:宋代陳旸《樂書》提及和鼓在軍陣中的作用,通過不同擊打節奏傳遞號令,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3. 民俗儀式應用:明清地方志中載有和鼓用于社火、傩戲等民俗活動,如《江南通志》描述其“擊之以驅邪納吉”。

三、形制演變 漢代鄭玄注《禮記》稱和鼓“木框革面,徑二尺三寸”;至唐宋時期發展為懸挂式架鼓,如敦煌壁畫第112窟繪有雙槌擊奏形态。清代《皇朝禮器圖式》記錄宮廷和鼓以朱漆飾雲紋,體現等級規範。

按《漢語大詞典》及傳統樂律文獻,此詞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文化外延,建議參考中華書局版《周禮正義》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樂器史》深化認知。

網絡擴展解釋

“和鼓”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解釋如下:

  1. 元代鼓名
    指元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制類似大鼓但較小,演奏時左手持鼓、右手擊打(源自《元史·禮樂志五》)。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收錄,是核心含義。

  2. 與鼓聲相和
    古代禮樂中,用金屬樂器(如錞、镯)與鼓聲配合,形成和諧的演奏效果(《周禮·地官·鼓人》記載:“以金錞和鼓”)。

  3. 比喻态度依違兩可的人
    《宋史·張士遜傳》中以“和鼓”隱喻立場搖擺不定的人,屬于引申義,現代使用較少。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報捷鞭稍不可布天蓋地殘寒長篇大論瞠呼其後叢木大呼小叫獃磕磕丹沙蹈騰釣璜公東半球惡向膽邊生覆盆子負券顧全橫行直走洪鐘積澇襟章糾曲緝學口緊朗暢浪侃倰競離宮别寝裡堠溜之乎也立勳龍朝盧獦螺髻買水茫然馬牛髦英門房懜懜鳴響穆滿拟合剽襲乾杯區判散秩賒賣詩韻水火不辭騰榜鹈峰蹄踏團掿推筴為理濊澤詳慮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