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葉文的意思、貝葉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葉文的解釋

書寫于葉上的文字。指佛經。 唐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蕭使君》詩:“歸共 臨川 使,同翻貝葉文。” 元 王恽 《湘雲彌月》詩:“春風暖透青綾被,初度祥開貝葉文。” 清 龔自珍 《奴史問答》詩:“尚不見主人之眉髮美與丑,惟聞喃喃呢呢朝誦貝葉文,夕誦貝葉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貝葉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書寫在貝多羅樹葉(貝葉)上的佛教經文或文獻。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曆史背景及文化價值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

貝葉文(貝葉文):

指書寫于貝多羅樹葉上的文字。古代印度及東南亞地區常用貝葉抄寫佛經,故特指佛教經典。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頁。


二、詞源與字形解析

  1. "貝葉"

    • 貝:指"貝多羅樹"(梵語Pattra 的音譯),一種棕榈科植物,其葉片經處理後可用于書寫。
    • 葉:本義為植物葉片,此處指貝多羅樹的加工葉片。
    • 字形演變:"貝"為象形字,甲骨文形似貝殼;"葉"從艸(艹),枼聲,表示植物葉片。
  2. "文"

    • 本義為紋理、文字,引申為文獻、典籍。
    • 構字邏輯:甲骨文像交錯紋路,後專指文字記錄。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價值

  1. 載體起源

    貝葉寫經傳統源于古印度(約公元前5世紀),因紙張未普及,貝葉成為佛經主要載體。其制作需經蒸煮、晾曬、壓平等工序,書寫用鐵筆刻寫後塗墨,可保存數百年。

  2. 傳入中國

    隨佛教東傳,貝葉經于漢代傳入中國。《後漢書·西域傳》載:"天竺國書于貝多樹葉",唐代玄奘取經亦攜回大量貝葉經卷。現存最早實物為新疆出土的5-6世紀梵文《法華經》殘片。

  3. 文化象征

    • 宗教意義:被視為"法寶",代表佛法的神聖性。如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吐蕃時期梵漢對照貝葉經(現藏大英圖書館)。
    • 學術價值:貝葉文涵蓋佛典、醫學、天文等内容,是研究古代南亞文化的關鍵史料。例如西藏布達拉宮藏有十萬餘頁貝葉經,含稀見密宗文獻。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大唐西域記》(唐·玄奘):

    "經三藏、律五部,皆書貝葉,貯藏寶函。"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

  2. 《釋氏要覽》(宋·道誠):

    "西方無紙,以貝多樹葉書經文,故曰貝葉文。"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


五、現代研究與保護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清時期貝葉經2000餘頁,含巴利文、傣文等語種。2013年"西藏貝葉經保護項目"啟動,對1.4萬葉瀕危經頁進行數字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将貝葉經列為"世界記憶遺産"候選項目。


"貝葉文"不僅指物質載體,更承載佛教傳播史與跨文化交流記憶。其釋義需結合文獻學、考古學及宗教史,體現漢語詞彙的深層文化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貝葉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貝葉文指書寫于貝多羅樹葉上的文字,特指佛經。古代佛教經文常以貝葉為載體,因此該詞成為佛經的别稱。

  2. 詞源與曆史背景

    • “貝葉”:即貝多羅樹的葉子,古印度及東南亞地區常用其幹燥葉片刻寫經文。
    • 文化關聯:佛教傳播過程中,貝葉因耐久性成為記錄經典的主要材料,故“貝葉文”逐漸代指佛經内容。
  3. 文學引用與示例

    • 唐代詩人劉長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蕭使君》提到:“歸共臨川使,同翻貝葉文”,體現佛經翻譯與傳播的場景。
    • 清代龔自珍《奴史問答》中“朝誦貝葉文,夕誦貝葉文”,則反映對佛經的日常誦讀。
  4. 現代釋義與使用
    現代語境中,“貝葉文”仍保留其古典含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指代佛經或與佛教相關的文獻。

  5. 擴展說明
    貝葉經作為實物,至今在佛教文物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西藏、印度等地仍存有千年貝葉經原稿,印證了這一詞彙的深遠影響。

總結來看,“貝葉文”是兼具物質載體與文化象征的詞彙,既指向具體的貝葉經文,也承載佛教傳播的曆史印記。

别人正在浏覽...

敗敝扳留彪軀篦子補苗財政廳岑欝場記鄽肆疵失促拍搭圾單兵虭蛥彽徊發人深省粉身碎骨隔火耕織黑名冊畫絕呼不給吸蒹葭玉樹賤屯楶棁之材進說瘠狹絶糧空擋恐赫來歆連曡良金美玉臨難六引麗正修書院埋羹太守茅棚蒙昧無知免賦明玑清厘宂亂戎馬倥偬乳雀散絮煽誘奢忲詩草始間石油焦題捐同與五行舞無往不克下力相法獮猴舞霞霄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