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疆埸 ”。
“疆易”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解析。《漢語大詞典》第七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第583頁)記載:“疆”本義指田界,引申為國境、邊界,《說文解字》釋為“界也”;“易”通“埸”,指田界或邊際,二者組合構成同義複詞,特指領土的邊界線。該詞可見于《左傳·成公十三年》“鄭人怒君之疆埸”,孔穎達疏證“疆埸謂界畔也”,此處“疆易”即“疆埸”的異體寫法。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第736頁)進一步說明,古代文獻中“易”常假借為“埸”,用于表達邊境概念。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87頁)中将“疆易”列為曆史地理術語,強調其作為古代政治實體分界線的特殊語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及古漢語研究領域。
“疆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通假關系
“疆易”與“疆埸(yì)”在古漢語中常互通,因“埸”與“易”形近而混用,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範圍的邊界概念。
詞義演變
該詞從最初的“田界”逐漸擴展至“國家邊境”乃至“領土”,并衍生出“戰場”的比喻義。
田界、田邊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指農田的分界。漢代《漢書·食貨志》中“瓜瓠果蓏殖于疆易”亦為此義。
邊界、邊境
如《左傳·桓公十七年》強調“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指國家邊界的軍事防禦;宋代司馬光記載的“麟州屈野水西疆埸不明”則反映實際領土糾紛。
疆土、領土
明代文獻《明史·明升傳》用“疆埸”指政權統治範圍,清代章炳麟更以“疆埸日蹙”形容國土淪喪。
戰場(比喻義)
因古代戰争多發于邊境,“疆場”逐漸代指戰場,如《南史》中“疆埸無事”暗含軍事安定。
建議查詢《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釋義,古典文獻引用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艾韠嗌嘔笆茅保險燈並進徹席打廣盜襲電話點視廳浮費覆舟之戒感顧竿頭直上告馨瑰室河海清宴哄搶花甲子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家處監謗薦至寄當歸寄頓凈辦景候巨望拘瘿苦笑樂嗟苦咄煉鐵爐斂盂留州龍花胪名綠慘紅愁墨池記磨濯木木睦忍凄悲起樓輕巧寝寝窮鳥觸籠髯須騷賦色暈潸然盛寵思前想後松飈跳銀偷期退筆拖債枉擔虛名仙穴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