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our fundamental operations of arithmetic] 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的總稱
四則題
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的總稱。如:四則題;整數四則;分數四則。
“四則”通常指數學中的四則運算,即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四種基本運算的統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加法(+)
将兩個或多個數值合并,求總和。例如:3 + 5 = 8。加法滿足交換律(a + b = b + a)和結合律((a + b) + c = a + (b + c))。
減法(-)
從一個數值中減去另一個數值,求差值。例如:10 - 4 = 6。減法不滿足交換律(a - b ≠ b - a)。
乘法(× 或 ·)
将相同數值重複相加的快捷方式。例如:4 × 3 = 4 + 4 + 4 = 12。乘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且對加法有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除法(÷ 或 /)
将一個數值分成若幹等份,求每份的值。例如:12 ÷ 3 = 4。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但需注意除數不能為0。
運算順序規則:
混合運算時遵循“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先算括號内”,即:
$$
text{結果} = text{括號} rightarrow text{乘除} rightarrow text{加減}
$$
應用場景:
四則運算是數學和日常計算的基礎,如購物算賬、工程測量、科學實驗等均需用到。掌握其規則對解決複雜數學問題(如方程、函數)至關重要。
《四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四則運算”,是指加減乘除的數學運算。
《四則》的拆分部首是“囗”和“丿”,它們分别代表着囗字的外框和丿字的形狀。按照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6畫。
《四則》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原指古代財政公文中的計算部分。它是由“四”和“則”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四”的意思是數字“4”,象征着四項基本運算;“則”的意思是“準則”或“法則”,表示運算的規則和方法。
繁體字中《四則》可以寫成〈四則〉。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四則》在古代的寫法也與今天不同。在古代,它的寫法可能會更加繁瑣,具體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學好《四則》是每個學生的基本功。
2. 這道題的答案可以通過運用《四則》運算來得出。
3. 老師正在講解《四則》運算的規則。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具體上下文需要而變化,例如:
四則運算、四則混合運算、四則題、四則題目、四則順序等。
四則運算的近義詞可以是基本運算、算術運算。
四則運算的反義詞可以是非四則運算。
【别人正在浏覽】